「沙田大圍馬鞍山合乘谷」的負責人Ricky相信,當城市交通系統出事後,具規模的「共乘」圈子有助緊急應變。
Ricky是一名車主,但他的座駕並不太私家。除了會接載家人同事回家,他亦會免費接載一些素未謀面的街坊。為何如此熱心?因為他就是Facebook群組「沙田大圍馬鞍山合乘谷」的負責人。免費「共乘」或「合乘」並非新鮮事,只要在Facebook搜尋「街坊泥鯭,便可找到不同社區的相關群組。
記者:李朗風
攝影:司徒卓庭
Ricky憶述加入群組之初,群組內最常見的,只是一些家長之間的互動,夾車接載小朋友出入。當時,無論司機出車,還是乘客叫車,都很隨意。想叫車的人,只要留下日期、時間、車子基本資料和目的地,即可等待有沒有街坊接載。或許群組在社區內知名度不足,所以當時叫車的人少,願意接載街坊的司機更少,真是「一隻手數得晒」。
「山竹」襲港後「共乘」始為人重視
直至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為壯大群組帶來契機。Ricky憶述,颱風「山竹」過後,多區均有大樹倒塌,導致巴士停駛,地鐵亦只能維持最低限度服務,因此才出現萬人被困大圍站的情景。
長期依賴的公共交通系統突然癱瘓,令香港人驚覺要另謀出路。當時,Ricky已由群組成員轉為管理員,目睹近百新組員加入,群組人數飆升,「當時啲人先發覺,原來(公共)交通,都有唔方便嘅時候!」
但礙於當時群組規模不大,Ricky只能成功派出兩輛車,接載街坊出九龍和青衣。這件事再次提醒他,日後要聯繫更多車主。
社會運動義載 「共乘」更多人知
「山竹」之外,Ricky認為,社會運動推動了「共乘」一把。自上年年中出現一連串社會運動後,不少人,或發起或參與,不同的義載行動。因而「共乘」廣為人知,香港人也開始習慣坐上陌生人的車。
回望過去,Ricky承認推動「共乘」存在難處,但他相信,當城市交通系統出事後,具規模的「共乘」圈子有助於緊急應變。透過Ricky努力,「沙田大圍馬鞍山合乘谷」Facebook群組的成員已超過1,600人,且在WhatsApp和Telegram各有群組。群組服務區域也從大圍一區,擴展至包含馬鞍山及沙田,合共3區。
盼獲資金人手 開發順風車App
群組成員增多,接下來就是管理問題。例如選擇哪一種通訊軟件與成員溝通,已令他十分苦惱。問題在於,軟件需普及且方便街坊交流,同時又能保障參與街坊的個人私隱。
此外,為了向成員提供更好服務,需以WhatApps私下詢問每位群組成員的個人資料、居住地點及出門路線等。整理各成員的乘車需要,以便日後配對,然後,需尋找方便的平台,將資料存放及編輯。種種技術的挑戰,繁雜的步驟,令正職為護士的Ricky帶來不少負擔,但始終無阻他繼續研究及摸索。
不過,現時集管理員、文書、技術支援、宣傳等職位於一身的Ricky,始終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手,一同分擔工作及一同成長。長遠而言,他期望可獲得足夠資金和人手,開發一個順風車App,設立一個成熟安全的「共乘」配對系統,並希望能獲得政府認可和支持。
「沙田大圍馬鞍山合乘谷」於Facebook群組的成員人數,已超過1,600人。
在Facebook群組「沙田大圍馬鞍山合乘谷」中,除了「共乘」的帖子,亦有不少熱心的街坊分享「衣食住行」。負責人Ricky有見及此,特意開設其他平台,涵蓋買餸、區內興趣班及防疫等內容,讓街坊能更集中地接收和討論不同資訊。
「其實,我原本想做嘅,唔止係順風車;邊度開咗個新嘅Shopping Mall、邊到又需要一個市政大樓,都係我想同大家分享嘅資訊!」Ricky道。
雖然滿腔熱誠,但Ricky坦言,有時會感到情緒低落。每逢遇到這些情況,他就會回想以往接載的窩心經驗。
有一次,曾有家長在群組內招募義務司機,接載約10位外出表演的小朋友。人數之多,令他氣餒地認為不會成功。幸好,最終有4位街坊出手幫忙,教他暖在心頭。這份感動,足以抵擋技術和人手問題、被別人潑來的冷水,驅使他繼續走下去。
「街坊Group最正嘅係有一種共鳴」
除了「合乘谷」推動區內各種事務,許多街坊也有積極建設社區,Facebook群組「MOS馬鞍山街坊泥鯭」也是一例。於一年多前,馬友Kelly因見街坊「夾車」,在好奇心驅使下,加入了「MOS馬鞍山街坊泥鯭」。
除了坐順風車,她還試過與其他街坊一起買生果。「其實街坊Group最正嘅地方係有一種共鳴,好多地點大家都熟,或者有啲地點得當區人先知道。」Kelly說。
街坊間互動往往令Kelly憶起,10年前鄰里間守望相助的精神。對於群組管理員要經營人數和信息量極高的群組,Kelly認為絕不容易,相信不斷磨合和反覆試驗,乃群組必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