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善行澤社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社會服務

善行澤社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社會服務

作者: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邱逸博士

香港自1842年開埠之後,來港傳道的傳教士正式得到傳教宣道的機會,他們為了能在一個華人佔九成多的社會宣揚教義,於是積極參與並投身社會服務,涉及教育、醫療、教濟、安老等方面,其中教會早期的教育和印刷影響力遠至日本,是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章。這次,我們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著有《解碼香港基督教與社會脈絡》的劉紹麟博士於節目中討論有關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社會服務。

香港是最早發展新式教育的東亞城市,西方書籍和外國知識不斷傳入,本地出版的報章、雜誌以及各種圖書亦逐漸蓬勃,促進了廣州、上海等城市的文化活動,對鄰近國家如琉球、日本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劉紹麟博士曾參與英華書院的校史寫作,著有《古樹英華》一書,對香港第一所中學、有二百年歷史的英華書院知之甚詳。馬禮遜牧師初辦英華書院於馬六甲,後遷到港。一方面,英華書院早期在港的歷史可看到基督教對教育的貢獻;另一方面當時的英華書院除了教學外,還設置了印刷所,出版的書刊如《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天下新聞》以及英文季刊《印中搜聞》、麥都思的《地理便童略傳》和《東西史記和合》、米憐撰寫的《全地萬國紀略》、新版的《聖經》中文版本、《新約全書》、《舊約全書》、理雅各等傳教士們翻譯的《中國經籍》等。這些書刊對中西方的相互了解,貢獻殊多。

明治維新後來港的日人指定要到英華書院,當時的英華書院出版的書刊達到了70餘種,其中對了解西學貢獻最多的,要數《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一書。《遐邇貫珍》以中文寫成,內容的重心是介紹西學和西方文明。創刊號的序言介紹到它的版面是由報道、喻言、近日雜報等幾個部分組成。對西洋文明的介紹,最初以政治、歷史以及歐美國家的各項先進制度為中心,後來則主要偏向於介紹西醫學、地質地理學、動物學、化學。本幕府末期的很多開明人士購閱《遐邇貫珍》,開拓了日本精英的視野,對民智的啟迪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博士也提到基督教與社區關係是隨着香港的發展,教會從城市到鄉郊地區尋找發展空間。最早期的教會於港島上環一帶,其後再向東及向西擴展,再發展至九龍半島、新界的新市鎮等;與此同時亦開展在鄉郊地區的工作,於是有早期的崇真會筲箕灣堂,以及二十世紀初新界傳道會及崇真會粉嶺崇謙堂等。

至於天主教方面,明愛是統籌天主教香港教區各項社會福利服務的組織。本港現有天主教學校和幼稚園252所,就讀學生約15萬人;開辦的醫療和社會服務機構計有醫院6家、診所13家、社會及家庭服務中心43所、宿舍19所、安老院14所、康復服務中心26所,以及多個自助會社和協會。受惠人士當中,多至九成半非天主教徒。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節目《喜閱香港2:香港宗教萬花筒》邀請不同宗教人士,帶領大眾認識各種宗教及相關文化。以理性角度剖析香港宗教多面性,讓聽眾理解香港不同宗教的內涵,共建和諧的宗教文化。節目逢星期三晚上8時至9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