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買樓,均會先看樓價、呎價及位置。然後,再看看心儀單位是否凶宅、銀行估價多少及有否進行大廈維修。但原來只注意這些還是不夠,大家還需了解地契內有否隱藏條款,列明業主需對大廈附近的公共空間有管理維修之責,而這類屋苑,在馬鞍山亦有幾個,且官民之間就權責問題,多年來進行角力,有些還未有定案。
文:葉婧雯、陳毅俊、李文傑
攝影:司徒卓庭
以錦豐苑為例,其業主立案法團(下稱法團)因邨內多處權責問題,就曾與房署多次角力。從2016年起至今,雙方已就錦豐苑A、B、E、G座地下部分空間的電費問題而爭論不休。署方先不承認擁有業權,後又以該地由業主公共使用為由,拒絕支付電費。法團繼而透過小額錢債審裁處向署方追討費用。
錦豐苑道路權責 掀爭議
此外,雙方爭議還包括錦豐苑內一段緊急及服務車輛通道(下稱車道)。據2010年第六期售樓書所指,房署將車道以黃、灰兩色,區分業主與房署負責維修的範圍。翻查地契,署方對相關車道有 “To uphold maintain and repair”(維持、保養、修葺)之責。但按法團於2018年3月的會議紀錄顯示,房署表示該車道的權責在業主,署方只需負責保養維修。
對於房署態度,業主王先生直言「非常無奈,署方大玩文字遊戲。」「買前睇得再清楚(條文),也無補於事,」王先生認為「咁樣咬文嚼字,只會令問題好似滾球咁,被推來推去。」
一條黃線區分了居屋(左邊)與公屋(右邊)的管理權,左邊花草盛放,右邊相形見絀。
海濤居業主 要付修橋費
除錦豐苑外,海濤居橋費事件亦是一例。馬鞍山區內的私人屋苑間多以天橋接駁,按道理,行人天橋應屬公共空間,但海濤居居民查閱地契後發現,原來連接新港城第四期及第五期的行人天橋,其維修費用主要由海濤居住戶攤分,款額更涉及總數的八成七。
去年6月中,海濤居居民召開大會,希望喚起公眾關注。事件至今,仍未有定案。
該區區議員鍾禮謙稱,居民仍然與地政總署就地契條文商榷,但認為難以達到一個完美的方案。原因是要修改大廈公契,基本上是沒可能。鍾禮謙指:「因為修改大廈公契係需要100%嘅業主同意,就算住宅業主100%同意都好,商場部分都係屬於地產商,咁商場部分為咗利益,冇可能贊成改公契。」
海濤居居民查閱地契後發現,原來連接新港城第四期及第五期的行人天橋,其維修費用主要由海濤居住戶攤分,款額更涉及總數的八成七。
區議員:睇公契保權益
他又指:「政府為咗慳成本,推卸責任,或者所謂嘅方便管理,而將興建公共設施嘅責任推咗落發展商嗰到。」鍾禮謙認為,政府可推行名為BOT的「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即由政府利用公帑以管理公共空間,免卻將維修費大部分成本落於業主身上。
同時,他又建議買家入市前,應先行了解屋苑或大廈的管理現況,例如參考「往績」,及多留意大廈公契內會否有隱藏條款,以保障自身權益。
區議員鍾禮謙建議買家入市前,應先行了解屋苑或大廈的管理現況,例如參考「往績」,及多留意大廈公契內會否有隱藏條款,以保障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