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願藝術的生命長存——給香港的演藝工作者

願藝術的生命長存——給香港的演藝工作者

《叔・叔》的袁富華接受專欄作家余家強專訪,其中一句很有意思:「演員咁已經好滿足,被記得個角色,不必知道係我。」

袁富華曾在《喜劇之王》壓軸一場戲飾演歹徒,向周星馳喊了一句經典對白「你唔係外賣仔」,但連余家強自己也承認,當年唸不出袁的名字。

一生寂寂無名的演員多的是,很多都非常努力,天分不低。但努力不保證成功,近年才闖出名堂的袁富華對此一定深有體會。他這話的含意,若我沒理解錯,是基於一種藝術創作的觀念:演員有份創造角色,把自己的一部分賦予其生命。這獨特的「生命」,比演員的自我更大、更重要。

觀眾渾忘演員為橋梁,直接跳進戲裡,經歷他人的悲歡離合,對角色留下深刻印象,不就是説明角色有血有肉,是真實、赤裸裸而能感染人的「生命」嗎?創作者的智慧與感情孕育了「她」,觀眾又從「她」身上看見自己的倒影或另一個我,這個無數靈魂在撞擊、分解、撕裂、揉碎再縫合的過程,恐怕就是藝術之意義所在。一己榮辱,與之相比,實太微不足道。

當然,追名逐利的藝術工作者也有不少,以名利心作為奮發向上的推動力而終於有成,亦大不乏人。藝術創作者的路途從來百花齊放,各有各的天賦和際遇,不會只得一種可能。不過,生於這世代,投身演藝行,不管幕前幕後,遇到的挑戰,都是過去幾十年未有過的。就算遇上沙士,情況也不及目前之惡劣和無可預測。早前便有報道談及演藝界從業員如何逆境求存,我相信,她/他們吃苦也不放棄、還在等待機會他朝發光發熱,都是真正熱愛香港、熱愛這門事業的有心人。

跟八、九十年代不同,就算在這一行做出成績,也不會像四大天王那樣名成利就。若非有澎湃的熱情和堅實的信念,實在沒必要苦苦留守在香港這個狹小而不明朗的本土市場。另一方面,香港雖小,但始終需要不同檔次、風格和形式的創作,延續其藝術文化與身分認同,記錄市民的思想、感情和傷痕。老套的祝福語,或塞翁失馬這種安慰話,别人說太多,在艱難的時刻,我寧願分享一些愚見,希望刺激有心人的腦袋,分泌更多助長堅持的力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果有辦法撐得過去,我相信,會有更多早已存在於天上的生命,假借妳/你們的手,來到凡間,降生於香港。

後記:

在《壹周刊》時代,已拜讀余家強的人物專訪,特別是其前言和後記,往往畫龍點睛,化腐朽為神奇。後來朋友告知,原來余兄乃不少記者行家的偶像,寫人物專訪者,視他為難以跨越的高山。

有人會問,人物專訪有甚麼值得重視?余兄在這篇《不停蹄的馬》的後記中寫道:

「真實裏,更加無人認命是茄喱啡,誰的故事都精采,誰都值得立一篇人物小傳,而非小人物傳。」

他說的是袁富華的演戲心得,卻巧妙銜接他自己對人物專訪的體會:

「與被訪者相處雖三數小時,談天說地,不只聽他/她講甚麼,更觀察他/她做甚麼,瞻前顧後,希望寫出來呈現較完整的圖卷。」

其實,我們回望過去,又有幾多事情會被記下來,讓作為讀者的自己追憶?

我們的人生,又可以用幾多句話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