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銀座蔦屋書店中文版」Facebook專頁
今年初開始,香港書業迎來一重重巨浪,使其更向包辦出版、發行及門市的聯合出版集團傾側。先是發行不少香港獨立出版物的里人文化結業,使獨立出版人在物流事務上百上加斤,甚至事倍功半。近日大眾全線結束16間分店,使香港的大型連鎖書店剩下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三聯、商務和中華,以及誠品書店。香港人買書,有更多渠道可以選擇嗎?
近年獨立書店出現,看似提供出路。大眾結業的新聞一出,即有網民盤點出22間各有特色的「黃店」(以筆者所知還有幾間漏網之魚),書種及經營模式多樣,有專售新書或二手書,有混合新書和二手書,有餐飲及書店合營,有專攻某類型書籍及讀者群。然而,獨立書店跟一般小本經營的零售實體店一樣,面對人工、舖租等營運成本壓力、網購的便捷,加上電子閱讀媒介的模式和收費也趨多元化,搶奪了讀者的購買力,如此單打獨鬥的獨立書店能收支平衡的不多,更多的是憑一腔熱血撐下去。
如果我們要打開購買實體書的渠道,要知道走進書店的是怎樣的讀者,有怎樣的行為和期望。他們雖然會以實體書作為閱讀的媒介,但可以同時是電子平台的讀者,買實體版還是電子版的時候,會考慮閱讀上的便捷、實體版的收藏價值、家中的空間等。有些人會去格價,看看網購還是店購更便宜,或等大減價才買。我們不能夠要求讀者付更高的價錢買同一本書,正如兩盒同樣的口罩當然是買便宜的,也不能期望所有讀者有能力付較高價錢去體恤小店經營之苦。由此,實體店和網店甚至電子閱讀不是僅僅價格之爭,也關乎整體的逛店經驗和服務,包括書種、店員的推薦、店內的氛圍等等。他們期望走進一家書店會很愉悅,且有新發現。
蔦屋專業 Waterstones分權
日本蔦屋書店的代官山店入選「世界最美的20家書店」,到東京的愛書人必定會去朝聖。它在實體書銷量開始下跌的2011年開業,佔地近萬呎,3幢主建築坐落在森林裏,設計有讓人投身在知識和美感的海洋裏的氣派。然而對真正的書迷更重要的是,書籍分門別類按主題排列,偌大的音樂書專區,可細分至音樂史,書迷每次瀏覽書架都是發現新知的過程。書店店員也是專門搜書人,不是在電腦替讀者鍵入相關資料的半機械人,而是能提供相關資料,為讀者推薦,省去許多讀者看評論,左想右選的時間。
知識早趨專精,培養通才若說需要時間,毋寧說不切實際。連年虧蝕的英國大型連鎖書店Waterstones自2011年得書店人James Daunt力挽狂瀾,2014年引入「非品牌連鎖店」概念,終在2016年轉虧為盈。James Daunt的秘訣是相信賣書是「有尊嚴的專業」,於是給予店長極大的自主權選書,營造適合社區需要的書店,Waterstones分店變得各有特色,連店名都不叫Waterstones。書店退貨率大大減低,2018年之稅前盈利達2000萬英鎊。
讀書共和國的多品牌
連鎖式的自主書店模式近似對岸的出版業典範讀書共和國。2007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對出版業造成重創,創辦人郭重興不但沒有縮減規模,而且逆行而上創立5個出版品牌。時至今日,讀者共和國共有45家出版品牌,每年出版超過1000種新書,類型包括生活、文化、歷史、文學、兒童圖書,編輯雖然有營銷壓力但也相當自主。
郭重興重視出版人才,不斷物色有才有眼光的年輕人加入,給予資本,了解收支情況並給予指導。整個讀書共和國也形成銷售網,為讀者提供「閱讀儲值卡」,讀者可以任選讀旗下出版物,購書免運費,會員數量大增,自成閱讀之宇宙。
每次筆者到訪美國,必定查一下所去的城市有沒有826 Chapters。這個為學生提供寫作指導、學習輔導及出版計劃的教育中心由美國作家Dave Eggers創立,現已在紐約市、波士頓、首都華盛頓、芝加哥等大城市創立了分社。
它之所以成為景點,在於每間分社各有主題門市,刺激學生甚至成年人的童心和創意,例如紐約市分社以超人裝備為主題,波士頓分社則以巨腳人研究為主題,洛杉機分社則以時光旅行為主題,主題售賣相關的玩具、產品和書籍,店後則是教育中心,讓學生前來上課。對筆者來說,逛826 Chapters就像去主題精品店,會遇上新奇好玩的東西。
連鎖特色店構成城市風景
如果把以上成功例子轉化在書店業,則一是一班各有專才的賣書人獲得足夠的資金和支援,為香港打造多所別樹一幟的書店,可以是愛情小說店、科幻小說店、生活品味專門店、文學專書店,或可以是綜合型的社區書店等,吸引讀者逛書店和買書,為投資者及勞動者帶來收益,同時打造城市的文化風景,如此香港的書業才有一線生機。
作者為詩人、編輯、水煮魚文化總監。
本文刊於2020年3月25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