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滙豐不派息的啟示

滙豐不派息的啟示

著名高息股滙豐控股已除息卻不派息,並宣佈未來一年都不會派息,足證世事無奇不有,出人意表。

許多長者可能依靠滙豐的股息養老,中國平安則依靠滙豐的股息來提高保單回報。作為股息愛好者,我也對滙豐股息有所依靠。

教訓是我們要避免集中風險,不能集中投資一種股票。事實上就連盈富基金或恒指基金也是過度集中,因為它也有約10%的資金投資滙豐,這種貌似平衡的基金,在對滙豐的投放上還遠高於我的比例。我們不能過度投資銀行界(恒指通病),更不能集中投資一家銀行。至少我不會集中於銀行,而投資的銀行還有中銀香港、星展和台北富邦,股息來源較為多元。在滙豐股息歸零,越秀交通也因國策而零收入之際,我仍慶幸台積電去年增加股息25%,遠雄增加股息25%,冠德增加股息50%,味全增加股息66%,那無疑是雪中送炭。

因為收入微薄,在香港生活的時候我要依靠股息收入,才能達至財務平衡。那無疑是一種壓力,被迫投資;可是這種主動加被動收入,其實也算理想組合,一旦工作收入萎縮,也有被動收入支持。尤其在現今的經濟情況,許多人正面臨裁員、減薪、放無薪假等悲劇,如果沒有被動收入,生活就頓時無依無靠。

然而,從是次股災或滙豐的突發聲明可見,被動收入也一樣沒有保證,甚至出現已除息卻不派息的怪現象,即使那是恒指裡最大的企業之一。那無意中強化了我的一個觀念,就是任何收入都是不可靠的,不管主動和被動──只有減少開支,才是最可靠的事。

是以我常感恩自己適時遷往台灣,那就較能抵禦主動或被動收入的風雨飄搖。試想像不少香港人還背負著巨額房貸,我真的不知道可以怎樣渡過難關。我從來不明白為何有些人可以充滿信心,認為自己往後30年都可以應付那筆沉重的房貸以至管理費,買下一些極貴的住宅。我自問高攀不起。投資界有一名句,可能是理財專家Starman發明的,那是「槓桿是為了去槓桿」。當我們在香港生活,為了居住可能難免要辦房貸;但當我發現在異地可達到更好的收支平衡,我就不再過這種槓桿式生活,我可以去槓桿化,在異地無債一身輕。險,只在無可奈何的時候才要稍冒一會;一旦能夠不冒,我就把它輕輕卸下。

而這個決定和行動原來間不容髮,刻不容緩,因經濟不景竟是轉眼即至。看著身處的桃園市,我對自己的決定引以為傲。當我看到李宇銘中醫師又有新作,我知道我可以以較低的生活成本,好好細閱,而不像在香港看一天書,那天也要付幾百港元的房租,那樣你不論做甚麼都會感到令人窒息的壓力。至於在香港還要背負太子站等政治壓力,那則跟經濟壓力雙劍合璧,令人加倍窒息。

我們能否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我們過往以至未來(養老),到底累積了多少重債?怎樣才能把它輕輕放下,隨心所欲?陳啟宗董事長在恒隆集團的年報說,企業實現長久成功的首要因素,是找到合適的營商地點(對他來說這是大陸)。至於對我來說,要實現真正的人生,首要因素何嘗又不是找到一個合適的生活地點呢?

我希望在過去幾年,已經落實了槓桿和去槓桿的繁複過程,可以張開雙手,在下半生迎接人生的春天。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