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能搬的奧運 因為它不可持續?

不能搬的奧運 因為它不可持續?

隨著疫情在全球各地大爆發,原訂今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確定不會在2020內舉行。國際奧委會選擇了「延期」這選項。或者很快就沒有人會記起,早前輿論上出現過將今年奧運搬到倫敦的提議。這項建議由競逐倫敦市長寶座的保守黨人Shaun Bailey在約一個月前提出。當時疫情的最嚴重地區還都在東亞。

其實倫敦確有臨時接辦奧運的經驗。第四屆現代奧運會原訂於1908年假羅馬舉行。但1906年4月5日,意大利南部的維蘇威火山(Mount Vesuvius)爆發,造成過百人死亡,而且重創拿不勒斯和周邊地區。意大利政府要花錢重建南部地區,就沒有資金承辦奧運會。於是倫敦就接辦了1908年的奧運主辦城市。縱似有歷史事例支持,但Shaun Bailey的提議實際也只能算是順口開河、搶鎂光燈之舉。廿一世紀的奧運,與百多年前的奧運根本是兩回事。

除了1908年一次外,奧運史上起碼還有一次試過奧運主辦城市臨陣搬前事件。那是再之前的1904年奧運會。當屆的奧運會本應在美國芝加哥舉行。但距離芝加哥不遠的聖路易斯市打算在同年舉辦一場大型博覽會。該博覽會是為了紀念美國由法國手中買下原法屬路斯易斯安拿地區(Louisiana)一百週年。雖然美國是在1803年買下路易斯安拿,但該博覽會卻預定在1904年開始。為免風頭被芝加哥奧運的風頭搶走,聖路易斯市扭盡六壬,甚至打算自辦美國田徑大賽令頂尖選手錯過芝加哥奧運。兩城相爭下,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一錘定音,索性將當年奧運主辦權轉讓予聖路易斯。

聖路易斯奧運最後與1900年巴黎奧運類似,最後只不過是大型博覽會的附屬品。根據官方紀錄,聖路易斯奧運的開幕日期為7月1日,閉幕日期則是11月23日,歷時長達四個多月。四年後的倫敦奧運,運動員數目由聖路易斯一屆的六百多人增至逾二千人。但和之前兩屆奧運一樣,1908年倫敦奧運也只是同期舉行的法英博覽會(Franco-British Exhibition)的餘興節目。它也是史上歷時最長的奧運,開幕和閉幕相距六個月又四天。

今天的奧運當然早已不是博覽會的配菜,而是三星期內要完成的全球盛宴。單是運動員的數目,上屆的里約熱內盧奧運就有逾11,000人之眾。主辦當局不但要建設選手村供運動員和各代表團的職員入住,也要為賽事提供一流的比賽場地。除此之外,主辦城市又要確保選手、觀眾和記者等人來往比賽場館時的交通暢順。大興土木和提升交通配套因此就是奧運主辦城市一定要做的事。換言之,要搞一個被認為是「成功」的奧運會,城市改造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建設不一定是壞事,但每一屆賽事都總有一些工程是主辦城市市民根本不需要的。以里約熱內盧奧運為例,就起碼有曲棍球場、BMX單車場和激流獨木舟/划艇比賽場地淪為大白象或小白象工程。連國際奧委會也承認,這幾個場地在奧運完結後的使用量太低。

就算倫敦本身就有條件爭取不少大型運動項目長期舉行,該市為了主辦2012年奧運,也要興建一些臨時場館。疫症陰霾下東京奧運遲遲不願意決定延期,也可能與臨時比賽場地的維護、保養帶來的問題有關。體操、三人籃球和攀石的比賽場地,在東京奧組委的規劃中就是臨時場地。此外,多個項目如要順利以合乎奧運標準的規模舉辦,也需要臨時看台和其它非永久性設施。

由此可見,除非奧運的規模大幅縮減,否則一個城市根本無可能在短時間接過主辦權。就算倫敦在八年前才辦過奧運也不會例外。事關當今辦奧運的要求,根本就連全球最發達、體育運動設施最完善的城市都無法在恆常情況下配合到。國際奧委會近年花了不少努力強調「可持續性」對奧林匹克運動十分重要。但即使如此,奧運主辦城市仍然要承受的成本之中,有不少還是不會為當地市民換來長遠福祉的。

我不是主張索性廢除奧運、又或者是回到上世紀初那種舉辦奧運的模式。但當奧運的要求早已超越一個城市市民自身的需要時,繼續強求在一個城市內完成奧運還是否合理之舉?1986年男足世界盃本由哥倫比亞主辦。該國因經費問題放棄後,墨西哥在1983年接過主辦權。2003年女足世界盃則原在中國舉行。但SARS疫症令當屆賽事要另覓主辦國。結果美國用了四個月左右就籌辦成功。墨西哥和美國能臨時成功接辦世界盃,主因是兩國本身有足夠的比賽場館。要讓奧運盛事變得「可持續」,其中一個可能方案是讓奧運以一國或者多國(而不是一市)為主辦單位。另一個可能性是,讓夏季奧運會永遠在雅典舉行。

另一版本先發表於2020年3月27日香港《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