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媒特約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嚴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宣布,關閉部分娛樂場所及限制人群聚集。服務業成為疫情首當其衝的「重災區」,位於北角的僑冠上海理髮店,自1983年開業至今37年,也被迫結業。東主高德田接受獨媒訪問時,難掩神色哀傷,對陳年往事亦不願多提,恐怕觸景傷情,「驚夜晚諗起瞓唔着,心都酸埋」。眼見祖業失守,高德田感嘆捱得過「沙士」卻捱不過今天,狠批林鄭月娥「無鬼用」,未有對業界施予援手。
半世紀上海理髮家業
理髮店東主高德田在上海出生,後來隨父親來港生活,自16歲起就在上海理髮店學師。他仍不時與店裹的老師傅和熟客,用流利的上海話閒話家常。
在福建人落戶以前,北角50至60年代曾有「小上海」之稱。他亦於北角植根60年,更在此開店30年從未離開。高德田曾接受多家媒體訪問,講述創業往事。奈何今日難敵疫情被迫結業,他恐防觸景傷情,堅拒記者訪問,「唔想當年啦,驚夜晚諗起瞓唔着,心都酸埋」,僅閒談幾句交代即將結業。
縱使如此,高德田在言談之間還是隱約談及當年輝煌事蹟,「我17歲時已幫過郭得勝(新鴻基創辦人)、周亦卿(其士集團創辦人)剪頭髮」,並提起當年北角滿佈上海舞廳的風光一面。
時移勢易,北角由以往歌舞昇平,娛樂事業逐漸式微,慢慢步向普通小社區。隨著外國沙龍剪髮傳入,年輕人逐漸追求快捷時尚,上海理髮店服務需求也日漸減少,縱然此情不再仍是有一定市場。上海理髮技巧和功夫精湛,需要年資和經驗才能駕馭,奈何青黃不接,在知識化年代無人入行。
現時店內不少「老師傅」經已退休,店內多是東主相識的「老行家」,繼續仗義協助。高坦言理髮店面對「沙士」嚴峻疫情,也能「捱得過」,怎料在這次疫情中覆巢。
近三個月來生意暴跌,高德田感嘆不但要面對租金壓力,還要支付師傅的薪金,捉襟見肘。店內有老師傅屈指一算,去年十二月每天有近八十人光顧,如今僅落得最高峰一日三十人。他無奈政府抗疫基金無意向「老店」施以援手,語中夾雜粗言狠批林鄭「無鬼用」,「一蚊都無俾我哋,上年有堆黑衣人生意都無咁慘」。
店鋪最後黯然落幕,高德田沒有高調在門外張貼紙張宣布結業,決定如常營業至今早「收爐」。
「上海鋪」裝修和「剃刀」手藝別樹一幟
本地不少上海理髮店在近十年相繼結業,而僑冠卻是現時碩果僅存,保留得完整和具規模的理髮店。高德田亦不禁自誇,「我哋認第二,無人敢認no.1」。
僑冠樓高兩層,門口分別設兩道門,一道為地下男賓區,另一道則為通往一樓女賓區的樓梯。地下收銀檯牆上更掛著《飛短留長父子兵》一劇,劉丹在店內拍攝的劇照。高亦指店鋪不時被借用作電影和婚攝之用。僑冠不論門面還是店內,均是充滿上海特色的建築裝潢。
門外則用上舊式燈箱招牌以及藍、白、紅三色燈筒,店內底層則以粉白天花和鏡面牆身,地面鋪滿瓷磚。店內座椅均是油壓式理髮椅,老師傅憶述此椅價值不菲,當年已價值三萬元。
店內的椅子為日本製造,頭枕和腳踏可以調較讓客人「挨後」,方便剃面。值得一提的是,店內連接一樓的樓梯和吊燈,樓梯走廊兩側為落地大玻璃,一樓的吊燈更是別具「老上海」特色。
除了店內保留原好的「上海鋪」建築特色外,師傅的上海理髮手藝更是別樹一幟。與沙龍理髮店不同的是,上海理髮店男士理髮以剃刀理髮和剃面。
店內老師傅不時稱讚自己剃刀功夫「耍家」,笑指能把男人面「剃到好似女仔咁滑」。他們強調剃面「少啲功夫都唔得」,戲言「女仔見到你塊面流血,都唔想親熱啦」。
店內另一位老師傅又指,上海理髮有不一樣的洗頭方法,「同Salon唔同,佢哋瞓響到洗,我哋坐響到洗,但係一樣快手舒服」。設備上也顯得不一樣,客人洗頭時坐著面向盤下朝,不像如今沙龍髮廊般面朝天。店內一位跟隨高德田二十年工作的女師傅,又解釋女士理髮與現在不一樣,在於以往常會利用「髮筒」吹髮塑型,現今髮廊甚少會如此。
保育人士嘆政府抗疫支援失效 倡將手法加入課程助承傳
全民保育行動成員袁智仁和城市研究者及建築設計師何尚衡,昨日聞訊僑冠即將結業,先後親臨店內剪髮望目睹最後風光。袁智仁與妻兒捧場,對店舖即將結業感到可惜。他感嘆現在回到上海,亦難再找到這種「港式上海理髮店」。他大讚僑冠門面裝修結合上海和八十年代香港,將上海文化在港「落地生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袁智仁認為,政府對於相關行業在疫情下需「一視同仁」有所支援,奈何抗疫基金未能把資助「落到他們身上」,批評此為政策失職,而非手藝無人欣賞。
何尚衡對上海理髮店一直有所研究,認為僑冠這類「上海鋪」在建築和手藝上值得保育。他指出,這類理髮店包括分男女賓的佈局獨特「賣少見少」,未有隨波逐流確為特別。
對於裝潢或用具,何尚衡認為較易保育,不難複製和保留。但他擔心僑冠將來接手者為新式理髮店,恐防用具留於表面,華而不實。因此,他強調政府在手藝承傳上同樣需要花心機,又指據上海理髮師所說,學懂上海理髮快則僅需半年至九個月,但重要在於長達數十年的經驗累積,對於頭髮的長短有嚴格要求。
何尚衡建議,政府在保育上可考慮將上海和廣東理髮等傳統手法,加入課程內,「對顧客多元文化是件好事,能互相對比參照才精彩」。
記者:陳世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