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香港各行各業都受到「海嘯式」的衝擊,當中包括曾多次讓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的體育界。然而,社會對體育發展的關注可謂寥寥可數,對於運動教練行業更加鮮有關注。為此,本文嘗試聚焦在這群被忽略的全職教練身上。
在疫情持續影響下,社區中心、體育館、住宅會所全面關閉。隋著所有興趣班、大小比賽全面停擺,屬於「手停口停」的運動教練行業,收入驟變零。以我熟悉的運動項目來說,教練的收入與學生的數目成正比,學生數目愈多,收入自然會較豐厚。可想而知,其實全職教練在沒有班組的日子,大多是活在長達數個月甚至半年的「No pay leave」當中。
坊間近月提出「停課不停學」,運動教練又可否網上教學?有啲運動,無教練的推動、無練習的用具、無合適的場地同伙伴係好難練得好,絕對不是「睇睇吓就識做」,不能侮辱自己的專業。
早前政府推出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為飲食業、物業管理業、建造業、運輸業、零售業,甚至漁業及持牌小販提供一筆過資助補貼。可是,基金對運動教練行業的補助是零。「一個政策無法照顧所有人」,但能否有一個政策可以「落地」一點,照顧默默耕耘的運動教練?
一直以來在商業掛帥的社會,政府對體育項目發展已不太重視,對運動員的支援非常有限,更遑論要支援運動教練?回一回帶,據2020至2021年財政預算案,就體育發展方面就有以下的段落提及:
140. 今年是奧運年,我們會全力支持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爭取佳績。
141. 為進一步推動本港的體育發展,政府對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和六十個體育總會的總資助額,將由現時每年約三億元,在四年間大幅增加至超過五億元。我們會繼續推展香港體育學院的新設施大樓計劃,為本地運動員提供世界級訓練和支援設施。
措施未能惠及一般運動教練。而且,相對於去年提及翻新公廁亦撥款6億,對體育發展僅投放5億元資助更見寒酸。
可能有人說,「唔緊要喇,疫情過後會好轉吧!」疫情後其實又係另一大挑戰。由於教練收入與學生的數目掛鉤,復課後學生人數定必下降。再者,部分場所亦未必即時可以復課,屆時教練或許是八折出糧,甚至更低。
面對長期、中期、短期均缺乏支援,以及數個月的停工及茫然的前境,身邊有教練朋友坦言現在只能食「老本」。若然情況持續下去,不排除為糊口而放棄全職教練工作,重投職場。
其實運動教練都係一項專業,唔係Con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