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疫症下的思考

疫症下的思考

西班牙流感發生在大約100年前。這次新冠病毒,是名副其實百年一遇疫症。

不一樣環境,衍生不一樣問題。這兩個月,出現許多我一直想也沒想過的問題,大家不妨一起思考。

問題1:「武漢肺炎」這名稱有問題嗎?

對我來說,完全沒有問題。新冠病毒首先在武漢爆發,已經是非常充份的命名理由。

不過,即使同一個名字,不同人稱呼時會帶着不同考慮。坦白說,我相信部份採用「武漢肺炎」這稱呼的人,的確抱着對中國負面形容的心態。所以,雖然我不同意,但也尊重反對這名稱的人。

問題2:食肆拒絕接待講普通話的人,是否屬歧視?

我覺得不會有實質證據,只能「問心」。

疫情早期的病例,主要來自國內,因此以”是否講普通話”來分辨風險水平,算是一個合理、有根據的手法,這完全不涉歧視。

不過,是否有些店鋪不過以此為籍口,用來抒發對國內或新移民的不滿﹖這的確也有相當可能,不過,這些都是難以驗証的。

但別忘記,國內入境已經大致封闗,疫症案例亦轉為外地輸入為主。如果現時食肆仍然採用「講普通話」來作分辨指標的話,所持理據將會大大削弱。

問題3:政府一旦限制食肆營業,是否需要作出賠償?

做生意當然有風險。但如果虧損是來自政府禁止營運,表面上政府確要付上責任。

不過,政府也可以抗辯,規管不過是為了防疫,是為了整體社會着想;如果政府每一項防疫政策都要對相關行業賠償,那麼封關時,是否也應該向國泰、港鐵,甚至旅行社、酒店賠償? 所花的,其實也是納稅人的錢。

以上問題,我自問沒有必然正確答案。也沒所謂,最重要是我們在思考時,能否放下情緒和立場,不自欺欺人,真正用心客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