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鐵齊心抗疫,只是公關技倆?

港鐵齊心抗疫,只是公關技倆?

肺炎當下,各行各業更是雪上加霜,百業蕭條,消費人流亦漸減退。不少行業有見於此,主動推行不同措施與公眾共度艱期,而港鐵亦在數天前公佈了數項”與民同舟共濟”的措施,其中一項包括暫緩今年車資調整,但仍保留可加車資權利,實際是否能舒緩公眾經濟壓力,仍是有待商榷。

回望港鐵雖沿用車資可加可減機制,但一直以來僅有加無減,往年車費升幅持續達3.3%,而原本票價加幅更為3.6%,因觸發「封頂機制」,餘下0.3%加幅會於2021至2022年度追加。港鐵在2019上半年獲34.4億純基本營利,牽涉之公眾利益非常龐大,今年雖延長「程程3.3%車費扣減」優惠,但已在加價收益中抵消。

反觀其他公眾交通工具如巴士,涉及龐大公眾利益的加價措施必須先作申請。而當中九巴上一次申請加價已是2018年,相隔前一次獲批加價大約4年,當中燃油和薪酬升幅壓力依然存在,而有關申請運輸署仍在處理中。

相反,港鐵車費加價甚少受到政府干預,車資年年遞增,可加可減機制似是名存實亡;而仍須行政會議批准加價的巴士公司,即使成本上漲,亦不易獲相關部門通過審批,令人難免質疑相關部門是否「大細超」,以鐵路定為未來的公共交通骨幹,卻漠視其餘公眾運輸資源和其發展,「迫使」市民選擇坐擁「壟斷式」資源的鐵路交通工具。

談及資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應是政府和重視社會責任的機構平衡公眾利益的考慮方針。理論上資源越多,能投放於改善服務水平的能力就越高。而港鐵在如此龐大的營利收益下,雖不斷擴充鐵路版圖,但牽涉安全和服務水平方面仍是強差人意,如最新造價逼近千億港元的沙中線鐵路就被揭發擅改圖則、工人偷剪鋼筋、偷工減料等質量安全問題。除了沙中線醜聞外,持續上升的撞車、出軌故障事件亦令公眾信心大跌,加上2019年因反送中事件,多次隨意刪減班次以用作運輸防暴的專屬交通,令人質疑港鐵已被用作政治工具,而非以港人安全利益考慮為先。

服務水平未如理想,但港鐵已於上年6月始調整車資,平均加價3.3%,如今以齊心抗疫為名暫緩車費上漲,並延長八達通「程程3.3%車費扣減」優惠至今年6月,字面上所謂優惠原來只是一場數字遊戲,實質上並無任何減價或舒緩公眾經濟壓力的措施,只是將加價機制延緩至上半年後繼續,實際受惠的效益亦不高,難以令人信服齊心抗疫的誠意所在。

如政府管治如出一轍,資源絕大部分乃來自於納稅人,但分配並不廣泛受惠於公眾。港鐵如履行社會責任,服務質素和加價幅度應成正比,亦應考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酌情下調車資,而非只涷結暫緩車資加幅,實情在經濟嚴冬中作用不大。

而市民在考慮交通工具時,除了考慮是否就腳方便外,更應想想如何令自己的一分一毫資金發揮更大價值,拒絕漠視大眾利益的機構,這便是我們僅有的議價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