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郭永健:救市抑或救人?

郭永健:救市抑或救人?

文:郭永健(工黨主席)

一個月以來,工黨一直都批評政府的抗疫措施為「救市不救人」。無論是防疫抗疫基金中,以近六成的金錢(57%)用來資助業界,抑或是財政預算案中除派錢外,用119億給業界但基層只獲111億,都論証了我們上述的批評。

或會有些人說,難道便只應救人不救市嗎?或為何救人必需先於救市,而不能同樣力度支持?

事實上,救人必定包含了救市。因為援助市民,尤其是中下層市民,讓他們解決生活的燃眉之急,必然支撐著消費。根據經濟學理論,基層市民的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較中上層高,即是當基層市民的收入增加,他們會傾向把新增的收入用於消費,來滿足生活需要,因此造成的乘數效應,將會更能夠提振本地經濟。

相反,救市卻不一定救人。資助業界的問題在於不能確保金錢用得其所,包括公司會否避免減薪、裁員、甚至取得資助後便倒閉。資助零售業便需支出57億,為最大開支的措施,但文件卻沒有提到如何能讓員工受惠。更過份的是,政府資助業界的錢,可能最後只是益了大業主。以領展為例,一直拒絕減租,便只是以8千萬的「中小商戶同舟計劃」給商戶申請,聊備一格。

明乎此理,救人先於救市便毫無爭議。當然,我們並非一刀切反對救市,問題在於救哪一個,及如何救。對於在油尖旺、上水滿街的水貨藥房,我們是否應該救?抑或讓其淘汰,令到其他小店有發展空間?對於幼稚園,我們是否應該盡力挽救,免得幼稚園教師失業轉行,而下年度的家長又缺少選擇?當中的道理在於如何避免職位流失,勞動力錯配,而造成沉重的成本。

最後,救市或救人不只是香港面對的問題,全世界同樣面對。美國再次啟動量寬 ,歷史再次重覆。由2008年起的量化寬鬆政策,証明了只會拉闊貧富懸殊。原因實在簡單,因為製造出來的大量資金只會在全球追逐回報,令到世界各地的股票及物業大幅上升,而非支撐實體經濟,此所謂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窮人在沒有資產的情況下,正常的儲蓄又沒有回報,政府又要推行緊縮政策,情況更加惡化。不禁令人想起科爾賓提出的人民QE的政策(People's QE)。既然印銀錢益資本家,不如用來支持公共支出,甚或至派錢及中低下階層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