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COVID-19的存在主義心理學

COVID-19的存在主義心理學

我試著以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大家對COVID-19的焦慮不安,也可能獲得緩解的方法。

死亡

目前COVID-19全球死亡率大約3.7%,低於SARS的9.6%,但即使如此,大家還是很擔心被感染,吃火鍋、去佛堂、坐郵輪都可能會受感染,連留在家裡也可能因擾流效應受感染,對於這個病似乎無法完全掌控,對死亡的意識大為提升;然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Irvin D. Yalom就講過:Though the physicality of death destroys us, the idea of death may save us. 給予自己對未知、對死亡的不安和其他情緒表達的空間,從「無常」中重新審視生命中值得優先排列的,餘下的生命將會活得更完好。

自由與選擇

在嚴峻的疫情下,課堂、工作被取消,旅行和聚會等計劃統統被擱置,在各種限制下生活是否就停滯不前?當然非也。「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我們在行為上和心態上絕對可以選擇如何度過這個時期,也好好預備疫情過去。

孤獨

國與國的阻隔,聚會的減少,home office的常態,讓人不知不覺產生孤獨感。然而我們的迷走神經腹側複合體(ventral vagal complex,VVC)的社交投入系統讓我們從人際關係中尋求安全感和同理,在網上問候一下親友,聊聊天,也未嘗不可。

無意義

「Why?」在面對困難甚至是天災人禍的時候,我們總有很多疑問,也可能會怨天尤人,但「危」中也是我們好好從事件當中學習的「機」。你又有沒有思考過這場疫症帶給你什麼得著?

Umwelt

除了以上四個存在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我觀察到大家比以往更著重的三大存在維度之一:Umwelt,那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平時甚少去郊外的我也忍不住遠足,大概是為了尋求身心靈的平安。心理學大師榮格如是說:Why not go into the forest for a time, literally? Sometimes a tree tells you more than can be read in books. 在中華文化中,老天爺掌管一切;在原住民族中,破壞山水就會破壞族人的健康。我想大家在這段時間特別渴求與大自然連結,並取得人與大自然以及與自己內心的和諧吧。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