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十年前,部份香港影評人用「特區新浪潮」來形容當時的新導演如郭子健、黃真真的湧現;而四五年前起,不少人用「新新浪潮」來形容「鮮浪潮」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出身的導演新作。不過,鑑於現時本港電影業低迷,「新新浪潮」的聲勢在大眾及傳媒中稍為減弱。
這是代表「新新浪潮」重蹈「特區新浪潮」覆轍嗎?是,兩者都是虛火,雖然「新新浪潮」較「特區新浪潮」進步,至少近年有不少新晉演員出現,題材以至電影水準都較出色,但仍屬虛火,即使沒有反送中運動、大陸電影審查以及武漢肺炎等事對行業的影響,筆者仍認為「新新浪潮」是虛火。
說到底,虛火的成因,在於制度及創作理念問題,分析如下:
一・行業封閉、推動新人的措施不足
有關行業封閉問題,筆者曾在過往的文章多次提及。行業的封閉,讓香港影人過於依賴人脈關係獲得工作,導致缺乏一個公平及有效的提拔人才方法,青年影人也缺乏發揮所長的機會。
有關對策,至今仍然不足,部份行業前輩及評論人過於強調現有措施的成效,自從「鮮浪潮」略有成績後,部份評論人高呼新一輪浪潮的誕生;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出現,部份業界人士好像宇宙大發現般,殊不知不少國家早有短片比賽及青年導演扶植,香港有點為時已晚的感覺,而且所做的措施也不及其他國家,例如香港沒有劇本扶植計劃,也沒有相關比賽,新人工作依然受盡打壓,實習生受盡剝削。
以上提及的措施,只不過是最基本的,行業前輩經常說青黃不接,香港電影要做的措施,不是較其他地方多才能解決問題嗎?當電影業連青黃不接未完全解決時,說甚麼新人帶動浪潮呢?
另外,現時香港電影偏重新晉導演的扶植,雖然新導演作品有不少青年工作人員參與,但相比導演及演員,幕後工作人員得到的光環相對少得多。如何扶植新晉幕後人員,是香港電影業需要考慮的,畢竟一個新浪潮,不能只靠一群新導演,其他崗位的新人,對推動浪潮及帶動行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與體制融合之疑惑
很多人談論當年「香港電影新浪潮」之結束,其中一個主因,是當時的新晉導演很快融入商業電影體制內,使其日後作品沒早期的破格創新,浪潮也因而退卻⋯⋯
雖然由體制內誕生的浪潮也有不少,例如六十年代的「日本電影新浪潮」,是源於松竹片廠內的「松竹新浪潮」,但松竹的打壓下,這批新浪潮導演如大島渚也從片廠走出來,製作自己的獨立作品,讓這場電影運動及導演水準繼續維持,影響更深更遠。
體制內誕生的浪潮,也較體制外的容易得到即時關注,現今香港新晉導演,他們雖能在處女作中表達己見、或拍攝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但他們有否能力在這個以護旗手及藍絲廢老掌控的行業內,繼續堅持己見呢?抑或像電影學院的教育般,強調不要得罪前輩以影響工作呢?他們有否能力突破體制的局限、或堅持自主如日本新浪潮的導演呢?還是被父輩影人同化,像所謂「特區新浪潮」一樣,跟父輩一樣北上發展且愈拍愈差?他們會否只是承傳香港電影「優良傳統」的乖小孩呢?這方面值得繼續觀察及思考,但以過往部份青年影人的訪談中,仍對行業體制問題避談,筆者因而對此並不樂觀。
三・欠缺創新及破格之作
雖然新導演偶有佳作,但作品的風格及電影語言未見突破,相比四十年前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現今香港新晉導演技術上處理或較成熟,電影題材也較貼近大眾口味,但欠缺青年導演應有的大膽、創新及因而帶來的銳氣,像《淪落人》般雖然電影拍得不錯,但不看導演名字,你或許以為這是一個六十多歲導演拍的,不像青年導演的作品。
再看看其他地方的新晉導演,創新意味遠高於香港導演,用Iphone拍的、大玩銀幕比例等。或者我們應問,現時香港電影工業體制及新導演的扶植中,是否允許新晉導演作破格的嘗試呢?但問題在於,即使是獨立電影,新導演的作品也未見有較大的創新。
或許有人認為現今香港新晉導演成績不錯,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不少提名,成為兩個獎項的重要組成部份,不必對他們的作品有過高的要求。但這真的代表香港新晉導演的電影不錯嗎?還是老一輩導演江郎才盡、拍出令人失望的作品下,才突出新導演的作品較為出色呢?而且觀眾期待新導演應有創意,創造與父輩截然不同的作品,這不是才符合「新浪潮」這三個字的作風嗎?
四・對體制欠缺批判精神
香港電影體制問題,相信不少青年影人及相關課程學生有較大的體會,因為現行體制問題對不少青年電影工作者及學生是不利的,而作為所謂「新新浪潮」的導演——少數得到關注及話語權的青年影人,有否就行業問題、或為他們的同輩及後輩發聲呢?
不過我們看到較多的,是說甚麼「只要肯努力,香港電影可重拾八十年代的輝煌」的廢話,或者大呼消極批評沒有意義,然後說年青影人應對行業及工作積極樂觀⋯⋯如此說話,若是前輩所說,嘔心程度沒那麼大,因為他們「離地」或不學無術,人所共知,但上述說話出於青年影人——一群於電影學院畢業、成長期間見證香港電影業不斷衰落的人之口,實在令人反感。誰不知努力的重要?努力就等於有回報嗎?有些行業問題,跟你努力與否無關。新導演無異是同輩少數的幸運兒,卻忘記了同輩、後輩甚至自己曾遇過的行業問題嗎?還是他們由讀書起經歷「ifva」、「鮮浪潮」、「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沿路得到各前輩賞識,萬千寵愛於一身,卻不知大量同輩的垂死爭扎嗎?把成功看得太容易嗎?還是他們不敢得罪前輩,以影響工作發展呢?
浪潮無力,成浪需時
筆者曾於幾年前撰文提到,香港青年影人需探究新的電影語言和製作方法,以及改變以往香港電影業的陋習,香港電影才會有真真正正的新浪潮1,否則都是曇花一現。
當現今新導演的成績不及他們的前輩,做不出四十年前「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成績時,也未能為香港電影原本的問題帶來改變,所謂「新新浪潮」,會否只是原本波平如鏡的湖面上出現小小波浪,顯眼卻毫無衝擊力呢?別怪筆者嚴苛,畢竟大眾對香港青年影人有所期望,期待青年影人對香港電影有較大的衝擊及突破。或者我們期待的浪潮,不會是現在的新晉導演帶動,我們還需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