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疫情肆虐,不少行業員工都面臨停工、放無薪假期、失業等,經濟困境尤其打擊基層家庭。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女工會)發佈有關基層家庭照顧者在疫情下的境況調查,發現八成受訪者因家人在家時間變多,加上家居清潔工作增加,家中的磨擦亦有所增加。有基層家庭照顧者更形容:「屋企癲曬,(兩個女)唔係打交就鬧交」。女工會總幹事胡美蓮指,調查反映大部分照顧者在個人情緒、家庭關係、經濟壓力等方面深受疫情影響,促政府採取即時措施如提供照顧者津貼,支援基層家庭。
八成受訪者稱與家人磨擦有所增加 疫情下照顧工作量大增
女工會總幹事胡美蓮指,是次調查一共訪問了210名女性,超過六成是30至45歲,以了解婦女作為照顧者在疫情下的額外照顧工作情況,以及揭示他們面對疫情時,在家庭、經濟能力和情緒三方面的處境。調查對象為在觀塘區生活的基層家庭照顧者,包括家庭成員有在學子女,及/或有長者要照顧。
調查指,超過九成受訪者主要的出門原因為買餸,只有極少數(5.7%)的照顧者有社交,讓自己有喘息空間。大部分受訪者認同近日的工作量增加,包括加強清潔和消毒家居、全盤負責家人的三餐和個人衛生。近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擔心家人感染疾病;近七成受訪者差不多每天都對疫情相關事件感到擔憂。家庭關係方面,約七成支半受訪者與家人的磨擦有所增加,六成受訪者表示子女出現更多負面情緒和行為;亦有受訪者指子女困在家中難以釋放精力,只會玩電話或看電視。
此外,黃樂容指,不少受訪者的家庭總收入有下降的跡象。收入為$10,000至20,000的家庭由疫情爆發前的接近六成下跌至只有四成;收入為$5,001至10,000和收入為$5,000以下的家庭在疫情爆發後,分別有15.2%和9.6%的增幅。
基層家庭照顧者:「屋企癲曬,(兩個女)唔係打交就鬧交」
趙女士一家三口住在80呎劏房。趙女士稱兒子現時三歲,每天都「扭計」要到公園玩滑梯,但由於擔心滑梯會有很多細菌,趙女士只能拒絕帶兒子外出。她坦言兒子「扭計」時,自己會「好燥,控制唔到自己情緒」。她稱,自己每天從起床開始就照顧家庭,為求兒子健康而會早晚抹乾淨地下,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做到腰都痛」。一家三口的收入全靠丈夫,過去家庭每月收入不超過一萬五千元,但由於丈夫在二月份因疫情需停工二十多天,收入降至大約五千元。趙女士慨嘆:「買餸慳咗好多啊!阿仔鍾意食魚,但只好買少啲份量」。
與兩名女兒同住劏房的長期病患者阿媚指,兩名女兒分別就讀小三和中五,均需用電腦做功課,但家中就只有一台電腦,兩姊妹只好「爭電腦用」。阿媚形容「屋企癲曬,(兩個女)唔係打交就鬧交」。她表示面對家中的磨擦時感到很大壓力,但又因為沒有口罩而需要減少外出,形容情況如同「坐監」。
阿玲與丈夫、兩名小孩一家四口住劏房。她指丈夫做地盤工作,整個二月只工作了十天,收入完全不足以應付約八千元的租金。她表示,即使申請了「及時雨基金 」但仍然不足夠交租,直言「呢個月唔知點算」,只能向親戚借錢。阿玲亦指,家中年紀最小的小孩只有三歲,因停課而長期留在家中,但兒子非常「痴身」,「沖個涼都唔得」,令她完全失去個人空間;加上丈夫停工,兒子發脾氣時,丈夫的聲線會嚇怕兒子,故家庭關係亦因疫情受到負面影響。
指基層家庭照顧者缺政策保障 促提供即時及長遠支援
胡美蓮指,調查反映大部分照顧者不單承受沉重的經濟壓力,更在個人情緒、家庭關係、工作壓力等方面深受影響,卻一直被社會和政府忽略,孤立無援。她促請政府即時採取措施,為在家學習的基層學童提供二手電腦、上網費用等支援、提供照顧者津貼,確認家庭照顧者的價值和貢獻、穩定糧食和日常用品,以及口罩和其他防疫用品的價格和供應。
她強調,基層家庭照顧者是長期缺乏政策保障的一群,因此政府除了應對疫情的即時措施外,也要建立支援家庭照顧者的長遠政策。她促政府降低低收入家庭津貼的申請門檻並增加資助金額、正規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增加「長全日」學校名額和提高資助額和改善兼職零散工的勞工保障。
記者:李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