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米哈:我們可以(不)欣賞《頭條新聞》

【文化論政】米哈:我們可以(不)欣賞《頭條新聞》

近日,有不少人對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頭條新聞》有所批評:先有由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代表警務處處長發信,去函廣播處處長指斥節目早前播出名為〈驚方訊息〉的環節,引起了警隊不滿,指節目「以嘲諷形式抹黑警隊於抗疫期間工作」,說警方不能接受,要求處長跟進;又有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於財務委員會上,批評香港電台利用不實報導去揶揄警方;再有港台顧問委員會主席陳建強代表顧委會去信,就警方對《頭條新聞》的投訴要求港台回覆;還有人親身到港台門口抗議,指《頭條新聞》本應「準確持正報道,但就違反港台約章」,又說兩名主持「不正經做節目,質疑為何不解聘他們」云云。

明顯,以上批評者都不怎麼欣賞《頭條新聞》,但在談論欣賞與不欣賞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頭條新聞》是什麼樣的一種節目,好確定我們的評價是合符基本邏輯的。

《開心字典》不是《每日一字》

綜合各方對《頭條新聞》的批評,有數個關鍵詞反覆出現,有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描述節目的形容詞,包括「嘲諷」、「揶揄」、「不正經」;第二類,即六個字「違反港台約章」。

《頭條新聞》真的有嘲諷、揶揄與不正經嗎?我想,答案是對的,而那是因為《頭條新聞》本身就是諷刺時弊的節目,而嘲諷、揶揄與不正經正是諷刺的精髓。批評《頭條新聞》不像新聞報導的中立、客觀,就像有人要批評《開心字典》沒有像《每日一字》那樣正解詞彙一般。我想,這是每個有看過《開心字典》的人理應明白的道理,畢竟世界上應該不會真的有人會以爲,無聊娛樂的《開心字典》是可以作為學習議事的教材吧?我想,應該沒有人真的這樣想吧?

那麼,《頭條新聞》又有「違反港台約章」嗎?這又讓我們有機會去仔細閱讀本來不太會有人閱讀的「約章」,而我首先讀到的是:香港電台要「增加市民對『一國兩制』及其在香港實施情況的認識」(好了,在此,我們都明白《頭條新聞》這節目的存在正是一國兩制實踐的範例)。事實上,香港電台已作出了正式回應,指《頭條新聞》「履行《香港電台約章》公共目的及使命,包括提供準確而持平的新聞報道,但《頭條新聞》是以嘻笑怒罵形式諷刺時弊的節目,並不屬於新聞節目。」

換言之,當大家指控《頭條新聞》嘲諷、揶揄與不正經,是在肯定它作為「以嘻笑怒罵形式諷刺時弊的」工作,也是肯定了節目人員的工作表現。那麼,大家可以投訴什麼呢?除非我要不再相信投訴者的閱讀能力,否則我只能總結出一個可能:他們不是不欣賞《頭條新聞》,而是不欣賞幽默。

嘲諷揶揄不正經,是幽默,也是自由

當外國人明嘲暗諷中國人沒有幽默感時,我想,不少愛國人士必然會反對,試問中華文明五千年(又說《中華五千年》是香港電台最長壽的歷史教育廣播節目,一共有九百集)源遠流長,又怎可能容不下幽默文化呢?或許,有人不欣賞幽默,真的不是與中華文化有什麼關係,而在於他們對自由的價值觀問題。

幽默與詼諧,是一個自由社會的標竿。俄國哲學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便以中世紀過渡文藝復興的歷史為例,指出幽默與詼諧作為「新時代自由的、批判的歷史意識表現」,這是因為「嚴肅是官方的、專橫的、是與暴力、禁令、限制連在一起,在這嚴肅之中總有恐懼和恐怖的成份」,而「詼諧與自由密不可分」,幽默讓人們感受到「面對恐懼的勝利」,讓人「從數千年人們所養成的對神聖事物、對專橫的禁令、對過去、對權力的恐懼心理中解放出來」。又說,如果你真的討厭幽默與詼諧,只欣賞正經與嚴肅,不妨找找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学問题》和《拉伯雷的創作和中世纪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讀一讀,好作晚飯時的娛樂。

我們要珍惜詼諧,也要捍衛幽默,因為我們本應擁有「面對恐懼的勝利」。幽默,見證我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而沒有自由的社會,不但不會有類似《頭條新聞》的節目,就連真正的「頭條」與「新聞」也不再有價值。在此,又會有人說:難道我們就沒有批評的自由啊!

對的,我們還是可以不欣賞《頭條新聞》的,例如本人,我就認為《頭條新聞》的幽默可以更多、表演可以更細緻、而嘻笑怒罵可以更荒謬,但話說回來,難道還有比我們面對的現實更荒謬的嗎?難道我們每天見到那些不好笑的笑話,還不夠多嗎?

作者為米哈,作者、教育工作者。

本文刊於2020年3月4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