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2月26日)宣讀《財政預算案20/21》,回應了此前各黨派呼籲,大撒711億公帑給每人派錢1萬港元,也由此收獲了民望回升。但「派錢」終究是一次性舉措,《蹲點》作者從普通基層的角度回應《預算案》。
作者:卡樂比
中美貿易戰、反修例風波、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令香港內外交困,失業率達到3.4%,為三年多以來最高,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失業率上升為5.2%,陳茂波形容相關的行業正在「步入嚴冬」。
在應對眼下失業率居高,民生凋敝的問題上,政府深知「派錢」會進一步加深財政赤字,亦突破「守財」、穩健的公共財政支出規劃,將其視為必行的一步,以避免累積更大的政治災難。「派糖」、「派錢」可能是最快贏取社會好感的措施,陳茂波宣布新一份《預算案》後市民評論由「嬲」轉笑,他本人的民望也迅速回升。
經濟形勢不好,基層所受的影響必然比中產要大,而面對當下危機,《預算案》在做二次分配時資源仍向中產及上層傾斜,並希求市場調節基層失業問題。從此次《預算案》來看,政府的施政邏輯仍沒有改變,「派糖」只是其緩解目前政治危機的權宜之計,它並沒有魄力(或根本缺乏動力)因應香港社會長期累積下來的深層次危機而作出改變,制定合理、惠及社會大多數的資源分配。
救失業先救老闆?
這份《預算案》依然彰顯政府「大市場、小政府」的短視施政思維,只是有限度地介入市場運作,沒有嘗試解決市場運作下結構性矛盾。
為緩解失業問題,政府大筆一揮向企業提出183億的支援,包括寬免非住宅物業差餉,補貼電費等等。這一邏輯是,留得企業青山在即可以保住打工仔的飯碗,而不向失業基層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這和政府早前公布的「防疫抗疫基金」的保障邏輯一脈相承,在預算案之前立法會就已通過的「防疫抗疫基金」投入的資金體量大,達300億元、涉及24項措施,旨在向受影響的企業及市民提供援助,但其中過半數的措施惠及的是老闆,措施包括向零售商戶提供一次性資助等。
倘若這些商戶領取補助後留住崗位和打工仔共克時艱自然是好事。可是目前給企業的經濟補貼只保證了企業不會「執笠」,政府尚未有配套勞動法例出台限制公司解僱員工及放無薪假比例,只能憑靠老闆的良心保障打工仔。在當前市場不景氣情勢下政府以先保企業進而減低失業率可能只是曲線救國,還達不到保護打工仔的目的。
觀照此次《預算案》,這群受到市場影響而被失業的「百分之三點四」再次被遺忘,在職但被放無薪假、拿打折糧的打工仔也只能想著不知何時到手的一萬元望梅止渴。政府在一月提出十大民生措施提出為失業人士、就業不足人士提供有時限現金津貼,亦無詳情。《預算案》中政府再次把大量的資金引向企業,而對於勞工,則是提出一系列「培訓」、「再培訓」措施,將勞工培訓成無所不能的全才就不會有失業問題了?當下的失業問題是勞動力能力不足引致?
愈有錢,愈受益
基層失業打工人群在失業後得不到恆常保障,被派錢只能獲得暫時的救濟,更何況目前方案還派得不公。
《預算案》給18歲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劃一派錢1萬元 ,希望可以鼓勵及帶動本地消費,另一方面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並不富裕的普通市民拿到錢很有可能是將錢存在銀行積穀防饑(畢竟我們既沒有退休保障,亦沒有失業金),政府「派糖」能否刺激消費還很難說。
在緩解經濟壓力層面,一萬元對中產和對基層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中產來說一萬元不痛不癢,可要可不要,而對基層來說可能真是拍手叫好,讓其心裏略感安樂,我們不會反對派錢暫舒緩壓力提升市民生活質素,但問題在於如何可以派得公正。因為派得不好會有更大的不公,向更有需要的人傾斜方才更加合理。
《財政案》提出寬減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兩萬元,同時寬免非住宅/住宅物業差餉,老闆、業主在獲得一萬元派糖之餘還可以自動退稅、退差餉。反觀普通失業基層如果不屬於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那一群,只有一萬元可以領取。對於正在領取綜援和住在公屋的基層家庭而言,多發一個月的津貼或政府代繳一個月公屋房租看來能暫解飢渴,但分派給他們的收益竟遠遠比不上高收入、揸著幾棟樓在手的高收入人群。難道說在政府看來,房東和企業主相對於受困的夾心層和基層需要更多?
這份《預算案》共渡時艱措施大比例向中產及上層傾斜,那麼當下政府是在和哪一群「廣大」的市民共渡時艱?
短期危機是社會測壓器
市民要的不只是捱過當下迫身的危機而已,其他長遠的矛盾亦會通過暫時的危機放大。
每個人安全感的獲得可能不在於手上是否握有多一萬或者少一萬的收入,而在於是否獲得安全網,恆常的社會福利保障,否則一次輸血只是政府在飲鴆止渴,解決暫時的政治壓力。香港更深層次的矛盾如貧富差距大、看不起病、住不起樓、社會保障少等結構性問題的苦不會因為這些糖而變淡。
這次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就是這些深層次問題的測壓器:拿失業來說,政府長期以來市場主導的思維忽視社會福利網的建設,至今沒有為失業人士設立失業援助金,這次失業危機之下現時有3.4%的勞動人口失業,卻無任何長期保障度過經濟不景氣的時日。許多家庭因此陷入困境。
一次性派錢不管用,長期派錢倒不如建立可靠的安全網。過去擁有大量財政儲備時政府不做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完善,政府被批做「守財奴」,反倒是政治壓力逼身的時候才耗大量公共財政派糖。這份《預算案》和2019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一樣沒有挑戰自己的「大市場、小政府」的執政理念,政府只想解決當下的政治危機小修小補,而無解決深層次矛盾的魄力。
市民既要捱過當下的經濟寒冬,也要擺脫長遠的結構性矛盾之困,又豈能仰賴一份只派錢不涉結構性改革的財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