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財政預算案派糖,少數族裔較難受惠

財政預算案派糖,少數族裔較難受惠

財政司司長今早(二月二十六日)宣讀本年度財政預算案。香港融樂會雖然歡迎政府是次投放一定資源到青年向上流動,關愛社會及教育幾環,但同時亦質疑,由於語言、文化敏感度因素,本地少數族裔難以受惠於這些福利。

是次預算案指出,政府預留十億元支持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工作,並向青年發展基金注資三億元,幫助青年創業及向上流動,為有意或已經創業的青年提供資助、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為此,融樂會特意翻查青年發展委員會的網頁,發現在網頁中包括「實習及交流活動一站式資訊平台」、幾個實習項目、「青年發展基金」的英文版本中,僅提供一小段落簡介計劃,其他資料如計劃特色、申請對象、資助準則等,則必須參閱網頁中文版本。融樂會質疑,此資訊不對秤之問題,會將許多在香港土生土長,有志創業,而不諳中文的本地少數族裔拒諸門外,變相剝削他們發展自己業務的機會。

教育方面,預算案提到,政府將撥款約九億九千萬元,分段為學前機構提供社工服務,以及早識別和支援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融樂會必須提醒,政府亦應向相關社工提供文化敏感度的培訓,方可確保社工不會誤將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少數族裔學童進度滯後的原因,歸結為文化與家庭背景因素,從而忽略他們真正的需求。

不過,融樂會亦同意財政預算案中提及的改善非華語學生學與教的措施較以往有所改進。特別是縱向研究了解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進度,此與融樂會倡議經年的「追蹤非華語學童在主流幼稚園及幼小銜接的適應及成長發展研究」一致。長遠而言,此舉能驗證當前支援少數族裔學童的措施有效與否,為日後少數族裔教育政策調節提供數據基礎。

預算案同時運用非經常款項4,500萬元為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進行校本專業支援服務,自然可解燃眉之急。但要解決少數族裔學童學習中文困難的核心問題,仍待教育局主動承擔責任,主動撥款成立各學校客觀通行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訂明階段學習目標;同時搜集實質數據,監察撥款成效,確保能夠問責,此才是治本之方。否則,每年投放大量資源對各間學校進行「校本支援」,卻不去設立一個明確通用的教學指引,豈不是本末倒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