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戶一向不會與商場業主抗衡,甚至擔心得罪業主,向來對業主必恭必敬。但今天卻出現了極罕見情況,有14個商場共50個品牌罷市,要求業主減租。
事實上零售已到了生死攸關的境地。本地居民足不出戶,而大陸遊客也由去年上半年日均20萬人驟降至本年2月的3,000人,相當於下跌98.5%。我向來認為現金流(cash flow)是營商的重中之重,目前企業現金收入枯竭,每月只是燒銀紙,就看仍能燒多久。事實上我對某些食肆的情況極不樂觀。
冠忠巴士也有問題,因為現在沒有人要坐車去澳門或大陸,反之亦然。但食肆和零售比它更為危險,因為冠忠起碼不用交租。
部分商場早已有減租提議,例如海港城表示減租50%。可是該處仍有商戶抗議,可見這個減幅仍不足夠。但我不肯定業主是否願意再作減免,因為它們也一樣面對現金流問題。尤其如果它們是以商場的收入,來資助大陸的發展項目。它們有可能需要這些現金,來償還大陸的開發成本和債務。你看到這是一環扣一環。而當商戶或業主無法償債,則輪到銀行出事。
雖然問題深重,但有時我懷疑這是否一種返璞歸真,我們是否本來就不應該憑藉消費主義來撐起整個經濟。這些年來,不論商舖或住房都升值許多,因為許多大陸人來購買名牌和豪宅,但前提是大陸有錢。然而大陸不一定永恒地這麼有錢,現時大陸的經濟可能也面臨拐點。我們才發現過往香港很多人在物業上賺錢,不過是憑藉這一道流水,賺的是容易錢,可是到水流斷了,我們便得回歸現實。與此同時,部分大陸人憑著售賣祖地或買賣樓房而獲得巨富,這筆流水可能也要中斷,他們也要回到現實。
到底那是否只是一場虛幻,現時可能仍然未能定斷,但我們會隱隱然有一種心理準備,惴惴地邁向未知的將來。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