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首部傳世的泰國電影

首部傳世的泰國電影

《聖提維納》(Santi-Vina)有可觀的攝影水準,難怪會成為第一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的得主。作為首部揚名海外的泰國電影,《聖提維納》身世足夠離奇。當年原片本擬到英國放映,卻不知為何弄不見。現存的版本,是集合BFI、中國電影資料館及俄羅斯電影資料館各自保存的挎貝,拼湊完整,並作高清修復,於2016年的康城影展再現於世人眼前。找到一篇訪問,提到年代久遠關係,電影大部份幕前幕後人員,已難找到;幸好當年飾演女主角維納童年時代的小演員,看到宣傳,才聯絡得上,在訪問分享拍攝點滴。

可觀的攝影水準背後,是導演Rattana Pestonji選擇以35mm菲林拍攝,不但是他本人首次嘗試,相信也是泰國電影史上的創舉。《聖提維納》是一段通俗愛情故事:兩小無猜的Santi與Vina,自小Vina便保護瞎眼的Santi免受欺凌,而Santi精通音律,笛聲響起,彷彿寄意。兩人長大後,Santi隨祖父入山洞內的寺廟學法,同時也要回應Vina的感情。兩情相悅,然而「不負如來不負卿」,畢竟太難,兩人的感情未能結果。最後成為化緣時的一對施主與僧人。

雖說通俗,但是電影節奏相當緩慢,大膽猜測或許是後世泰國文藝電影的先聲。猶如要用力向觀眾呈現神秘的泰國鄉村、寺廟地景及人文風俗,好些女子歌舞場面、寺廟佛像的凝視、婚禮場面,看上去如紀錄風情。兩人的感情內在的激烈,似乎選擇交由襯托全片的音樂表達。兩者相沖得可以,即使看Santi和情敵Grai打架,兩人也是緩慢地扭打一團,緩慢地滾下石級,只是最後竟是由瞎眼的Santi打勝,有點忍俊不禁。Grai作情敵也太過失敗。

也許是負有宏揚海外的願望,《聖提維納》也可視為紀錄五十年代泰國鄉村風貌的作品。走出戲院,查找導演其他作品,似乎比《聖提維納》更有趣。Rattana Pestonji不是泰國人,他一家從巴基斯坦的拉合爾(Lahore)移民到曼谷,是信奉拜火教的巴斯人(Parsi)。巴斯人在香港社會毫不陌生,摩地道的摩地,律敦治醫院的律敦治,都是昔日香港社會賢達。

Rattana在英國讀書時開始投入電影創作。1937年,首部短片在格拉斯哥的競賽得過獎,頒獎人是希治閣。有趣的是,Rattana後來有部作品《Rongraem Narok》(類近於鄉郊旅館的意思),模仿希治閣《奪魂索》的一鏡到底,又是泰國電影史上前無古人的嘗試。《Prae Dum》(Black Silk)不但是泰國首部黑色電影,也參加了1961年的柏林影展,他無疑是最早把泰國電影帶到海外的一名導演。

早年Rattana跟隨過泰國皇室成員Sadet Ong Chaiyai拍戲。這又是有趣的一筆,《安娜與國王》裡,安娜教導日後的泰皇朱拉隆功大帝,有說她影響朱拉隆功改革國家,相對地維持統治及各國殖民者的平衡。Sadet Ong Chaiyai是朱拉隆功的孫子,早於三十年代便自設公司,投入製作泰國電影。然而由於二戰關係,相信他戰前拍攝的電影已經悉數亡佚。

原文刊於作者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