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電影史裡,親中影人為數不少,且對香港電影發展影響深遠,不過今天親中影人的背景跟以往「長鳳新」出身或其他年代不同,今天親中影人的背景更多元,而且人數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議題,以下是他們的部份特徵:
一・九七後突然「愛國」
現今香港親中影人的愛國情操,可用游達志一齣電影來形容——《非常突然》,突然愛國、突然當護旗手如彭浩翔,當然也有部份影人一直都是親中,他們是左派學校或機構如銀都出身,但更多的是本來沒有表明立場,甚至曾拍攝諷刺大陸的電影如《國產凌凌漆》的李力持。他們為何突然「愛國」,相信與利益有關。
二・長期身在大陸
跟以往的親中影人不同,當今香港親中影人,有不少長居大陸、或長期在大陸工作,親中立場有利自己。鑑於利益關係,他們不能得罪大陸政府,以免失去大陸的電影拍攝機會、或影響其電影在大陸公映,甚至需要向有關部門獻媚,才能確保其電影的製作順利,情況有如被指完成多時的《深夜食堂》,直到導演梁家輝出席撐警活動後,才能確實在大陸的上映日期。
三・支持中港電影融合
香港親中影人對中國電影發展十分樂觀,因此支持中港兩地電影業、甚至各行各業融合,認為這是大勢所趨。香港電影工作者、特別是年青一輩,一定要注重大陸市場,學好普通話,裝備自己以方便在大陸發展。
親中影人多參與合拍片及大製作,他們需要大陸的資金,本地資金不足以支持他們的大型製作,因此他們立場上需要親中,以方便工作。部份人士認為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迅速,票房不斷破紀錄,中國會發展成世界另一個電影中心,甚至超越荷里活⋯⋯
四・重視中國就是國際視野
親中影人認為青年影人應在大陸發展,不能得罪有關部門,因此,他們討厭年青人對政府及大陸的批評。親中影人認為,大陸日益進步,年青人的眼界應放在大陸,依靠及信任大陸是最好的出路,大陸就是未來,是世界的未來,外國人也愈來愈重視中國市場。年青人討厭大陸,是灰淺的見解,所以部份親中影人認為現今香港年青人眼光短淺,不及大陸青年。
五・在香港公開場合說普通話
當有涉及中港兩地的電影座談會在香港舉行時,不少親中影人都以在場有不少大陸人為理由,選擇以普通話發言,即使現場設有即時傳譯也仍舊使用普通話。此外,由於他們長期在大陸工作,熟悉大陸用語,即使來到香港,也會用廣東話說出大陸用詞,或許是長期在大陸而潛然默化吧。
總結:後輩的壞榜樣
一個行業內有不同立場的人本來十分正常,親中也好,甚麼立場也好,這是個人見解,大家本可互相尊重,至少做到河水不犯井水,但是部份親中影人以自己作為前輩的身份,為後輩作出壞榜樣如因私利突然愛國、或誤人子弟的指大家要有國際視野,而所謂的國際視野就是放眼中國的話,這是香港電影發展的不幸。我們沒有能力改變他們,但至少要做好自己,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