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eel to Reel影像溯源」放映看了《西廂記》,侯曜最令人讚嘆之處,是他把西廂記變成電影,也變成只有他拍得出的電影。自出機杼,侯曜自況書生報國心切,盡在張君瑞夢中救鶯鶯一段(也是缺本最後的段落)。拔劍不敵孫飛虎,毛筆變成長槍與魔法飛天杖,在夢中打敗賊兵首領,斷不可簡單視之為文人精神上的勝利。
前情提到,也大抵如原著路數,孫飛虎引兵圍困崔母、崔鶯鶯等於普救寺。張君瑞出緩兵之計,修書寄予杜太守求救。武僧惠明送信、杜太守救兵與賊兵大戰,皆見侯曜處理動作場面的成熟。惠明自然是動作流麗,驚喜的是兩軍交戰一段,杜太守與孫飛虎戰到難分難解,情勢吃緊,頗有懸念,杜太守最終得勝,看得令人鬆一口氣。兩軍來往,更運用了superimposition(如有錯請指正),兩軍士兵猶如戰場上的虛影你來我往,卻能表現人馬雜沓之緊湊,別出心裁。
在現實的勝利下,侯曜加插張君瑞的夢境,正是書生的精神世界必須得到圓滿的原因。說到底,張君瑞只是搬救兵而已,惟有夢中以筆墨殺敵、救美,文人報國(除外寇)及自我實現(救崔鶯鶯)兩者方可達到微妙平衡。連繫到侯曜生平及其人生結局,就不難理解他對《西廂記》的改動。是海角詩人,也是愛國影人。
原文刊於作者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