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身份大抵相似

身份大抵相似

看廖克發的劇情片《菠蘿蜜》、紀錄片《還有一些樹》,是頗能體會到馬華一代人的心事與背負的歷史。在台北的觀察團裡,剛好有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朋友,他也在拍片,嘗試用電影走入他的家族秘密。

他在家人的藏物中找到一頂紅星帽。然而,他無法證實家族有哪一個親人曾是馬共成員。在馬來西亞夾雜抗日、英治、獨立建國的過程中,馬來西亞共產黨深入雨林,和英軍、馬來西亞政府打游擊戰幾十年。換來的結局是大批馬華人士被抓捕、處決;而整整一個族群,也被視為親共,在馬來西亞本來已種族不平等的情況上,華人更是屢屢不得志的一群人。

馬華作家多在台灣大展拳腳,廖克發的電影夢也在台灣落地生根。《菠蘿蜜》以古今兩段時空,既刻劃馬共昔日的鬥爭,也力陳新一代馬華年輕人,身份模糊不清的苦悶。如果我們僅簡單把馬共以今日的恐共標準視之,那不但不妥,也失卻某種深沉的歷史意義。無論古今,兩代人都在探求一種身份。身份是相似的,在於馬華大學生操多種語言的華人皮相,使他既是台灣人廣東人客家人,也不是以上種種身份。身份是相似的,在於電影中強調的自然書寫——園藝的稼接技術,似乎可以令不同種的植物,有了接合並枝的可能。然而,我更願意形容《菠蘿蜜》刻劃的身份意識,猶如阡陌縱橫之間的田壟,在邊緣處,有最多的交合點,也是接近流動的,身份上的遊牧的狀態。

廖克發以拍攝紀錄片起家,《菠蘿蜜》也可以如是觀之——有些像他一直以來處理的題目的大成。而他的紀錄片《還有一些樹》,就如一葉溯遊雨林深處的小舟,從馬來西亞的原住民開始,直到馬來西亞的「513事件」,無一不是書寫馬來西亞種族之形成,以及種族之衝突。兩種面向,皆指向馬來西亞至今的深層問題。

香港獨立電影節分別於1月18日和19日放映《還有一些樹》、《菠蘿蜜》,希望香港觀眾們把握機會,了解馬共及馬來種族歷史,可能也是一種映照和自身生命經驗的梳理。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