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書本推介:《反對完美》——當賀建奎遇上Michael Sandel

書本推介:《反對完美》——當賀建奎遇上Michael Sandel

去年,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聲稱,自己的團隊透過基因編輯技術,成功令志願測試者誕下一對能夠先天抵抗愛滋病毒的雙胞胎嬰兒;然而,其研究成果被廣泛批評有違學術倫理與醫學道德,因此賀隨即被大學革職,其與團隊成員更被控非法行醫罪。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宣判賀建奎非法行醫罪成,判有期徒刑3年,罰款人民幣300萬元。基於賀的研究早已被質疑為沒有太大必要性,也確實違反了法律與學術倫理,因此判決本身並沒有太大爭議性;但是,這案同時也再次引起學界對於「優生學」的討論。

所謂的優生學,即是因各種目的如治理遺傳病、培養某些特性而在人體或胚胎上進行的基因改造工程。筆者今日要介紹的,就是Sandel於2007年出版的一本反對優生學的著作 – 《反對完美》(本書在2013年被翻譯成中文版)。承接著Sandel的一貫作風,本書不論是結構、用語還是例子皆非常簡潔易明,甚少會使用到艱深的哲學用語,篇幅亦短(中文翻譯本不到200頁),可謂是相當易讀的一本書。我相信,許多看完賀建奎一案的讀者心中都有不少問號,例如為何看似會令人類大幅進步的優生學會被打壓得如此嚴重等,而《反對完美》就是針對此一系列問題作出解答的著作,因此筆者在此推薦予各位。

有些人認為,基因與胚胎科技早晚也會發展起來,所謂的學術倫理只會限制醫療與基因科技的進步,拖慢人類的步伐。也許我們可以退一萬步作為思考的起點,先不論賀是否違反法律,若果我們把他的研究放在優生學的角度來看的話,則確實是涉及到一些非常深層次的倫理問題:撇除危險性之外,我們有沒有理由去反對基因工程?當科學已可解決基因工程的後遺症或其他身體問題時,我們應全盤接受嗎?基於書中實在有太多精彩的內容,筆者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以下,筆者只抽取其中幾個討論以作引玉拋磚之用。

一、有關自主權的討論

對於優生學,許多人的第一個直覺都是基因改造是違反了嬰兒的自主權。與自然而生不同,優生學代表著父母對某種特質或能力的偏好,也代表了父母對於未來世界的視野,例如父母會認為「生得高」或「長得健壯」是美好的,而未來的世界也非常需要這種人的出現,因為便花錢為兒子進行基因工程,令孩子未來將會身高190cm、與阿諾舒華一樣健壯,目的是令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然而,這些父母只是把自己的愛好投影至基因工程之上,並不代表孩子本人也同樣喜愛這些特質。當然,沒有人會相信下一代會希望得到愛滋病,但至少「身高190cm」或「健壯異常」並不如身體健康般並無太大爭議的好,這完全是剝奪了孩子對於自己身體的自由權。

可是,這個論點有著一個錯誤的前設:沒有經過基因改造的孩子便可以自由選擇身體特性。很明顯,相對於由基因改造而生的孩子而言,自然而生的孩子亦並非從一開始便可自由選擇身體的特性,而更是像一個中六合彩般的機率產物。既然如此,則優生學並沒有比自然孕育更加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權。問題又來了:即使我們接受自然而生也是沒有自主權的,就代表優生學站得住腳嗎?

二、破壞親子關係平等?

我們甚至可再進一步優生學的論點:假設,父母對孩子所改良的並不是一些「特有能力」,而是通用能力如智商、記憶力等,並不為特定的職業或人生目標而設定,只是讓孩子能夠發揮更大的能力,讓他增加了選擇未來的機會,又可不可以?對此,Sandel引用了另一位哲學家Habermas(哈伯馬斯)的說法:當父母有權力去選擇或增進孩子的能力時,則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將比以往中佔有更重要的位置與責任,「一旦父母成為孩子的設計者,則無可避免地也須為孩子的人生負責,這樣的關係不可能是平等的。」

然而支持優生學的人又會說,這個反對理由雖然看似是有道理的,但其並不只適用於優生學的範疇之內,而是眾多的教育方法也會受到相關的批評。例如,那些強逼不到三歲的孩子從早到晚的練習鋼琴、游泳或體操的家長,他們也是在計畫甚至支配孩子,兩者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如理想中的平等,那麼這些教育方法又與優生學何不同?這可引申出Sandel所提到的「謙卑」、「團結」與「責任」。

三、謙卑、團結與責任

Habermas認為,重點在於,「生命」是自然的事實,是「生出來」而不是「設計出來」的。當生命作為自然的恩賜時,父母並不需要為子女的健康、天賦負起很大責任。設想以下的情況:

A:孩子擁有先天性心臟病
B:孩子擁有驚人的記憶力

若是在自然孕育的情況下,我相信並沒有太多人會怪責A的父母,大家也會傾向認為A是悲劇。可是,當A的孩子是設計而來的時候,大家很自然把A這一個怪罪於該父母,認為他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至於B,大家小時候都會認識一些擁有特別天賦的朋友,我們都會認為這是上天給他們的禮物;然而,當B是設計而來的時候,那麼我們便不再會欣賞他,甚至會認為優生學加劇了社會的不公情況。

作為自然孕育的孩子,他們的天賦是不可預知與操控的,因此父母與社會都必定會變得更加「謙卑」,包容不完美、對孩子不達預期的表現持開放態度、學習與不和諧相處、減少自己對孩子與社會的操控。當生命作為自然的恩賜時,父母並不需要為子女的健康、天賦負起很大責任,而當責任減少時,自然也減輕了各種不必要之道德重擔。既然沒有人需要付上更多的責任,則群體內的所有成員均是一同分擔成功與失敗,而非把將責任放於特定成員之上,這種「共同承擔」將會使得社會變得更「團結」。

結語

人總是充滿貪念的,而科技的進步或多或少就是要實現我們要控制世界的欲望;然而,試圖創造完美、試圖控制孩子真的會令生命更有意義,社會更幸福嗎?在Sandel看來,優生學表面上可以成就人們更好的未來,然而實際上卻是會為社會的幸福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相比起創造完美,我們更需要的是擁抱多元、接受不完美、不歧視任何人的先天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