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香港科學館總館長陳淑文、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謝建輝
(獨媒特約報導)「內裏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本月14日至明年3月18日於香港科學館舉行,展出超過140件故宮文物,包括紡織品、唐卡、陶瓷、金屬和鐘錶等。是次展覽是科學館第三次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部分展品剛完成復修,其中30多件展品更是從未向外界展出的故宮文物。科學館預計能吸引十萬人次入場觀賞 。科學館總館長陳淑文表示,相信市民不會因社會動盪而阻礙文化活動,「博物館絕對係個安全嘅地方」,盼在繃緊的社會氣氛下,市民能來博物館放鬆。
逾30件展品首公開 盼市民觀展「鬆一鬆」
陳淑文形容展覽為「最科學的歷史展覽」,着眼點為文物能夠流傳的背後原因,同時從歷史及科學的角度剖析展品。陳指,並非單純從歷史角度選擇展品,而是基於文物用甚麼新技術進行復修。展覽會展現文物的修復過程,當中亦有與參觀者互動的環節,期望藉此推廣文物保育的科技,及提高市民對文物保育的意識。
被問及社會運動對展覽的影響時,陳淑文表示「我哋博物館(指科學館)絕對係個安全嘅地方」,「相信市民唔會因為咁樣(社會運動)而阻礙文化活動,希望趁住呢個咁繃緊嘅情緒,來博物館鬆一鬆」。
展館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專家實驗室」、「故宮文物醫院」和「香港文物修復工作」。「專家實驗室」模擬成修復文物的實驗室,讓參觀者認識不同外在因素對文物的影響,及了解正確的文物保育方式。
「故宮文物醫院」展區存放大量故宮文物,有別有一般歷史展覽,展品描述不再是單純地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反而更着重於文物的材質與修復過程。以紡織品與唐卡為例,館方表示現時是用顏色分辨布料,在修復方面,現時的技術未必能準確調出顏色,當中最難調的是藍色與紫色,有時候也需要用文物原始的調色方法進行修復。
在「香港文物修復工作」展區中,有兩樣香港獨有的文物展品313號火車卡及外銷油畫《朝覲圖》,館方在展內詳細交代復修的過程,讓參觀者進一步了解文物修復的程序與困難。
館方推薦:繡花神袍
在百多件展品中,陳淑文最為推薦的是「繡花神袍」。繡花神袍為故宮御花園欽安殿真武大帝像所穿着,闊三米、高兩米。繡花神袍被發現時,因長期懸掛與自身重量的問題,多處地方出現破損,有部分表面粘上了神像的鎏金,神袍鑲有金線的部分出現氧化,神袍整體更是有生物病害(即被菌或蟲侵害)。經修復後,館方考慮到神袍的承受力,為了不破壞文物,決定不以懸掛方式展出。繡花神袍旁擺放着本身懸掛神袍的工具,館方表示即使沒有掛上神袍,都希望觀眾能感受到神袍面積之大。
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謝建輝則推薦展館內的「傢俬」。紫檀木傢俬的材料非常罕有,紫檀木比水重,且難雕刻,雕刻的過程「隨時雕崩好多把刀,都未雕到一吋」,而展出的紫檀木傢俬整個都有豐富的雕刻,他形容,「入面(文物)嘅工藝可以話喺嘆為觀止」。
記者:何嘉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