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2014年推出長遠房屋策略,制訂未來10年建屋大計。可是,五年過後,長策數字仍未達標,現時仍有超過20萬市民居住在板房劏房等不適切居所單位。
今次《長遠房屋策略》2019年周年進度報告訂定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0,000個單位,數字比2018年少20,000個單位,而公營房屋土地缺口收窄至29,000個單位,情況看似有所改善。
不過,如仔細分析數字,會發現這不過是一數字遊戲。如比較2018年及2019年報告,會發現需求下跌是因為統計處推算「住戶數目淨增長」有所下跌所致。不過,其實「受重建影響的住戶」及「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數字同樣有增加,只是其升幅被「淨增長」下跌所抵銷。最終,造成「需求」下跌的現象。現時公私營比例單位為70:30,故由於上述數字下跌,導致公屋需求量由2018年的315,000跌至2019年的301,000,整個公營房屋土地缺口自然被收窄。
事實上,居住環境欠佳的住戶由2018年116,600戶增加至2019年119,100戶,顯示上升趨勢持續,而輪候公屋數目仍然達260,000宗,仍未計算未來新增公屋申請,但今次報告反而顯示未來十年房屋需求量及供應量皆下跌。本會明白,報告內容牽涉不少數字推算,不能保證準確。不過,現時公營房屋出現缺口仍是鐵一般的事實,香港居住問題嚴重也同樣是鐵一般的事實。長策五年過後,香港房屋問題仍然未見改善,本會對此十分遺憾。
本會要求政府增加用作公營房屋的土地,以確保有足夠公營房屋供應,讓輪候三年目標重回正軌;在短中期時間內,亦應增加過渡性房屋,包括政府及公營機構亦應直接參與興建及營運,讓更多有需要基層市民能在安全環境得以喘息。本會建議如下:
1. 增加公營房屋用地比例,包括將部份用作私營房屋發展用途的土地改劃為發展公營房屋;
2. 鑑於現時全港樓齡50年或以上樓宇愈來愈多,增加安全隱患,政府應加快重建公私營住宅樓宇步伐,並優化安置政策;
3. 將過渡性房屋納入長遠房屋策略,彌補公屋不足而成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