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2019年反修例的夏天

2019年反修例的夏天

文:盧日高(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2019年12月8日清晨,香港島氣溫只有攝氏12度,強烈的東北季候風寒流卻無阻數以十萬計市民從維園出發,沿途銅鑼灣、灣仔各個人群支流匯聚,如大江大河從軒尼詩道轉入金鐘道,浩浩蕩蕩步行至遮打花園。市民高呼的五大訴求第一項「撤回逃犯條例」早已完成,但六個月以來的運動尚未平息。歸根究柢,市民要的是一個公道。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題竹石》

繼6月9日103萬人上街遊行後,6月16日再有200萬人上街示威。當晚特首林鄭月娥向全港市民發聲明道歉,強調政府已暫停修例工作,不過未提正式「撤回」。雖然阻止《逃犯條例》的逼切性危機解除,但修例風波卻揭示香港政制問題:現行立法會功能組別機制令較少民意支持的建制派獲得多數議席,只要政府一意孤行,建制派議員投贊成票,逆民意的議案都可獲得通過。

對議會的失望演變成憤怒。7月1日,受到台灣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事件的啟發,街頭五十五萬人遊行同時,一群示威者由下午開始衝擊立法會的防彈玻璃,直到晚上九時成功進入立法會大樓,大肆塗鴉。正當史筆準備書寫「暴徒破壞立法會」之際,年輕博士生梁繼平在議事廳除下口罩,冒著被控暴動罪的風險發表宣言,為行動賦予清晰的意義:「我們覺得香港問題的根源是沒有全面的立法會和行政長官普選。我們要求2020有全面的普選。」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下一幕。四位示威者堅決留守立法會大樓,在警方展開清場拘捕前幾分鐘,百多名示威者冒著被捕風險,走回立法會大樓抬走他們,有網媒記者直播訪問一名行動中的女示威者,她說:「(我們)每個都害怕,但更怕明天看不見他們四個。」哽咽的聲音,觸動人心。最後所有示威者離去,在立法會大樓的塗鴉「是你教我和平遊行沒用」,留下一筆歷史註腳。

炎炎盛夏,林鄭月娥其後宣布修例已經「壽終正寢」並無法平息民憤。示威活動蔓延至屯門、尖沙咀、上水、沙田、元朗、黃大仙、將軍澳、天水圍、葵涌、西環、大埔、荃灣、深水埗等多個社區街頭。每逢周末周日,一方是磚頭、鐵欄和雜物,另一方是警棍、催淚彈和胡椒水,衝突不斷。每次示威行動,都有示威者被捕。不過示威行動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升級至阻礙機場運作、罷工、罷課和堵路,延續到暑假之後仍未結束。

10月4日,政府為了打擊示威活動,引用港英殖民地政府所設的《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禁止蒙面規例》,禁止市民在集會遊行期間蒙面。並且教育局透過全港學校向學生家長派發通告宣布有關法例。不過《禁蒙面法》未見其效,反效果卻是激起強烈民憤。當晚,憤怒的市民上街發洩,幾乎所有港鐵車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放諸四海的標準,可說是全城廣泛暴動。示威者的口號由「香港人加油」變成「香港人反抗」。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孔子

香港在主權移交後繼承了港英時期的法律和法治制度。殖民地時期訂立的《公安條例》,「非法集結罪」和「暴動罪」兩條罪裁定入罪與否,都並非考慮被告的個人意圖和行為,而是他人是否感到害怕,及與其他人行為的因果聯繫。(註1)而法庭只會按證據和法律原則審判,並不會考慮被告的政治意圖。示威者在日漸升級的示威活動中被捕,被定罪的風險一點都不輕。

然而,市民緊追不放的是反修例運動所揭示的香港深層次問題:一、無論是6月9日一百萬人上街後,林鄭月娥一意孤行堅持修例引起漫長的社會動蕩;還是10月4日特首引用《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導致當晚全港廣泛暴動,最高決策層行政會議都無法提出有效警告,是下情上達機制失靈?還是擁有決策權的特首刻意閉目塞聽?二、修例工作徹底失敗,社會嚴重撕裂,卻沒有官員需要問責下台,董建華時代建立的官員問責制是否仍然存在?三、警隊在執勤期間集體拒絕出示警員編號、委任證以至行動呼號,又在城市密集的環境下大肆發射催淚彈、由上而下揮動警棍、涉嫌對被捕者濫用武力等,這是前線警員集體違紀,還是管理層有意縱容?多個國際組織和媒體已整理出警方濫暴的證據,(註2)在在顯示監察和制衡警隊的機制失靈。透過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解答深層次問題的本質,是民意的最大共識。(註3)

政府拒絕順應民意,市民亦不願罷休。示威者的武力升級到使用汽油彈,而警察亦動用水炮車和實彈。不少事件,單看某個片段容易判斷誰是誰非,但如考慮整件事的時空脈絡,是非對錯則難一概而論。2019年是暴動年還是爭取公義的一年,有待歷史的公論。

11月4日晚上,將軍澳一場社區示威,一名科技大學學生在停車場墮下重傷。隨後整個星期市民情緒被他的傷勢所牽動,至8日早上,該名學生傷重不治。當晚,二十多區市民自發舉行悼念活動,我默站在中環碼頭,看著悼念鮮花和燭光,維港夜色被淚水沾得模糊一片。然後,市民高喊「香港人報仇」,民情漲至六月以來的新高。(註4)

「只有現在,不思前,不想後,生死患難,一切直下承擔。」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11月11日黎明時份,示威民眾展開「大三罷(罷工、罷市、罷課)」行動,各區街頭出現堵路,港九多處交通受阻。最嚴重的堵路是位處沙田與大埔之間的香港中文大學,示威者從跨越吐露港公路和港鐵東鐵線的二號橋投擲雜物,來往新界北的交通陷入癱瘓。在西灣河,一名交通警員用實彈槍槍擊兩名示威者,令民情火上加油。

11月12日破曉時份,堵路行動持續。原已進駐中大二號橋的防暴警察進入校園,與示威學生爆發衝突。下午三時左右,警方發射多枚催淚彈入夏鼎基運動場,場內學生狂奔,有示威者焚燒運動場上的厚墊,冒出的濃煙遠在馬鞍山清晰可見。大學校園變成戰場的畫面震憾校友心靈,不少中大畢業的上班族放工後就駕車或徒步返回中大。晚上,段崇智校長試圖居中調停,卻遭警察發射催淚彈,當下校友內心「齊來保護我們的山城」情感淹蓋一切。示威者與警方激烈對抗,多人受傷,大學健身室變成臨時醫療站,物資人鍊由崇基校門和大學校門延伸到二號橋,加入的人源源不絕。晚上十時,警方答應校方要求,撤出中大範圍緩和局勢。翌日,中大宣布第一學期即時結束。

11月13日,示威者向紅磡海底隧道收費亭投擲雜物,紅隧全部行車線封閉。雖然林鄭月娥曾經在11月12日以「貿然將香港正常活動停下來將會是跌入圈套」為由,一度拒絕宣布停課。但到了11月13日中午,繼所有大專院校宣布停課後,教育局宣布所有中小學幼稚園停課。港九新界交通陷入半癱瘓狀態,香港跌入半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停擺。

激烈示威活動持續至周末。11月17日(星期日)氣氛稍為平靜的時候,有市民自發清理理工大學附近的路障,遭示威者阻止,防暴警察到場後雙方又再衝突。下午,一名傳媒聯絡隊警員被示威者的箭射穿小腿,警察一方憤怒透頂,有前線警員甚至要求使用實彈步槍應對。(註5)情況急轉直下,晚上警方包圍理大校園,所有人不能內進,出來的當場以暴動罪拘捕。

11月18日,傳媒報道警方已經部署實彈自動步槍,(註6)市民憂慮會「六四事件」重現。晚上放工後,不少西裝革履、穿着連身裙高跟鞋的上班族雲集在佐敦彌敦道、尖沙咀漆咸道南和梳士巴利道一帶,「救理工、救學生」之聲響徹雲霄。街頭上「和理非」示威者被催淚彈驅散後又再聚集,有被催淚煙薰得睜不開眼的,後退,洗眼,又再撐傘上前,有電單車手和司機義載利用游繩逃出的人士。與此同時,立法會前建制派議員、民主派議員、學者和中學校長與警方協商,希望協助被圍困人士。當晚,所有人都努力避免一場血腥災難,最終警方答應讓未滿十八歲人士跟隨議員和校長登記後離開校園,令社會暫鬆一口氣。

其後尚有人士困守理工大學多日。理大事件中,警方總共拘捕1377人,當中有567人是在外圍營救而被捕,他們不少被控最高刑期為十年監禁的暴動罪。對示威一方而言,無疑這是一次重大挫折。

「汗血水繪出天與地,天崩了我們繼續挺起。」黃貫中《天與地》

堵路行動期間,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親自南下深圳聽取匯報,與會者除了公安部、統戰部等,還包括多位省委級別首長。特區政府如期舉行緊接著的區議會大選,十分可能是中國內部認為區議會選舉,建制派仍然可以勝出多數議席。(註7) 影響全港的堵路抗爭結束後,11月24日,被視為是對抗爭運動一場變相公投的區議會選舉如期舉行。當日街頭氣氛強烈,不少選民投票後就走到街頭幫手催票,最終選民投票率破紀錄達七成,泛民主派大勝取得389席,建制派陣營慘敗只取得86席。投票結果告訴政府,即使街頭抗爭激烈,市民不滿的依然是政府。

緊接的是,經過「國際線」抗爭者的努力和港府犯錯太多引起美國人對香港自治情況的憂慮,美國參眾兩院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得到總統特朗普簽署,成為法例。法例將要求美國政府每年審視香港的自治狀況,以及制裁損害香港基本人權和自治的官員。至於美國最終實施情況如何,則留待將來揭曉。

兩個里程碑過後,12月8日繼續有80萬名市民上街,「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已經深入民心。

當下觀察,香港的激烈街頭抗爭已過高潮,街頭抗爭將會稍為減少,畢竟憤怒的情緒是短暫的。不過,仇恨蠶食心靈,借用唐君毅話:「由悲至壯,即可轉出更高之對人間之愛與人生責任感。」一個又一個犧牲自己的悲壯故事過後,如何勇敢和節制地行動,將力量轉化成愛和責任,延續尋求公義的精神,是香港人應學懂的一課。風吹海立,相信所有市民都會同意,2019年後,香港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

(原文刊登在香港電台《集師廣益》,本文為修訂版。)

註釋:
1. K、腸 @ 法夢:〈從《公安條例》說起:法律不是神明〉
2. 例如非政府組織國際特赦組織發表的報告:〈Hong Kong: Arbitrary arrests, brutal beatings and torture in police detention revealed〉;紐約時報:〈影片回顧:香港警方是否對抗議者濫用武力?〉
3. 李立峯:〈是兩極化還是一面倒? 當下香港民意的共識〉
4. 李鴻彥:〈周梓樂逝世 觸發破紀錄大數據現象〉
5. 香港01:〈警中箭釀氣溫升級 防暴首次擎AR-15實彈槍 指向理大〉
6. 明報:〈警武器升級 疑飛虎狙擊手戒備〉
7. Foreign Policy, Hong Kongers Break Beijing’s Delusions of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