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黃英琦:盼區議會倡議政策、與民共議 將民主落地

黃英琦:盼區議會倡議政策、與民共議 將民主落地

(獨媒特約報導)民主派在18個區議會中,奪得17個區議會的主導權。前灣仔區議會主席黃英琦,昨日出席「獨媒 x 小麗民主教室」直播節目中認為,雖然區議會只是諮詢組織,但應以最認真的態度看待,在區議會倡議政策,並大幅改變過往區議會由上而下的決策過程,推動更多研究及與民共議,令居民在地區感受到民主。

黃英琦在2004年至2007年擔任灣仔區議會主席,她先表示她當年「做主席既日子是比較好既日子,政府願意與區議會合作」,她經常警惕自己「當年既事唔可以同今年比較。」黃英琦預料新一屆區議會,將會面對來自政府的不太合作態度,亦相信政府不會再增加撥款予區議會。

區議會主席除了比一般區議員人工高出一倍外,還會多出什麼權力?黃英琦認為區議會主席亦只是一個區議員,由區議員互選產生成為主席,不認為相對下會有大很多的權力。不過她指區議會的多數派及握有主席一職,可以主導區議會議程,不再任由政府主導。

IMG_2248

小麗民主教室、主持劉小麗指,她過去推動墟市政策,但難以在區議會層面作實質推動,部分區議會會推說欠缺「對口」委員會,亦無相關政策支持。黃英琦則認為,新一屆區議會可以取回主導權,反過來由地區推動立法會及政府改變政策。

黃英琦進一步建議,指區議會可就墟市問題主動尋找研究伙伴,審視不同街道設立更多攤檔,並增加實驗精神,例如在不同街道試行三個月,再與街坊共議甚或進行投票。她甚或建議十八區可推動共同議程,例如同時就墟市政策在各區進行研究及實驗。

黃英琦又提到,各區可揀選一至兩項重點計劃,花費一整屆努力推動,令整個社區同行,有共同發展的願景。她以當年灣仔區議會為例,重點為跟進市區重建。不同於「被規劃」,當年區議會通過撥款予浸大地理系、聖雅各福群會等團體,一同進行灣仔藍圖諮詢。就市建局利東街重建項目,區議會亦透過與不同專業界別及街坊共議,制訂民間啞鈴方案,抗衡政府的全拆方案。

IMG_0650
今屆深水埗區議會力推重置棚仔民間方案,但在建制派任主席的區議會舉步為艱

區議會的地區小型工程,往往被指為「小白象」,黃英琦認為透過與民共議,能夠解決問題,「點解避雨亭無蓋,係個議員無心肝」,民政處會與「價低者得」的承建商簽署長約,故地區小型工程往往毫無美感,「啲人又唔睇圖,反映區議會既質素。」她認為新一屆區議會處理小型地區工程時,可以「做一個好的設計俾街坊睇」,參考外地做法,引入諮詢及投票,「溫哥華市議會興建圖書館,有四個模型俾人投票。」

備受爭議的「大白象」如元朗17億行人天橋,黃英琦認為民主派議員可多談希望社區「要啲咩」,從而尋找「繼續行前既空間」,例如尋找不同公民社會朋友協助,先做仔細的公民參與,例如舉辦街站及圓桌會議,令街坊知道不同方案,並透過民主程序決定是否、如何興建行人天橋。

螢幕快照 2018-05-23 上午10.47.57
元朗17億行人天橋設計圖

她認為透過與民共議,能夠令地區民主落地,「次次都傾雙普選,落唔到社區。」革新區議會亦可以一改區議會予人印象是「搞活動」而非討論政策的場所,由區議會提出及實驗的「小政策」,影響立法會及政府的「大政策」。

作為主席過來人,黃英琦認為主席不能太過極端,需平衡政府官員及建制派議員意見,又指即使民主派光譜亦十分之闊,認為在「無大台」的年代,民主派議員亦不一定會事事跟從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