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候任區議員梁柏堅、仇栩欣、傅佳琳、盧俊宇
(獨媒特約報導)受反送中運動影響,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歷年新高,民主派迎來壓倒性勝利,當中不乏素人當選。Brew Note文化沙龍上周日以「我是區議員」為題,邀請了候任區議員盧俊宇、傅佳琳、仇栩欣及梁柏堅,分享對未來四年社區工作的看法。擊敗何君堯當選的盧俊宇認為,民主派大勝只是民主運動的第一步,未來更重要的是在社區推動民主參與。
盧俊宇:今日插秧,他日才會開花結果
參選屯門「樂翠」選區的盧俊宇,以3,424票擊敗取2,278票、爭取連任的何君堯,成為全城焦點。盧俊宇回憶參選過程,長時間擺街站,又試過被途人指罵而委屈落淚,感嘆得來不易,「好多嘢都估唔倒」。
盧俊宇認爲,民主運動長遠,當選只是第一步,他希望在社區播下民主種子,先與街坊鄰里建立關係,重塑昔日充滿人情味的社區,之後市民才能互相影響,令蛇齋餅糉消失,選民亦不再因爲「反送中」出來投票,而是本著一顆良知、是非、公義的心。
盧俊宇亦勉勵落選的同路人不要放棄,繼續在社區灌溉民主、良知的價值觀,「雖然今日未必開花結果,但都要插秧,為下一代、下一代再下一代」,不要在選舉過後就停止施肥。他又特別感謝何君堯,笑指他是自己最大的「助選機器」,因為他讓香港人知道良知的重要性。
吳靄儀:區議員應連結市民參與
前立法會議員、資深大律師吳靄儀亦參與討論,她指出區議員最重要的職責是連結市民,將所有有意為社區服務的人聚在一起,才能發揮公民參與的本色,而建制派社蛇齋餅糭的一套,則予人由上而下的權威感,長久下來不能使人信服。吳靄儀續指,「區議會是民主化很重要的陣地」,讓市民有可連繫的事,再在區內發掘不同專業的人士,使他們成為社區服務的一份子,民主的理念才能擴充,「一個人幫一個人,變成好多人幫好多人。」
主持人、中大政治及行政學副教授周保松指出,選民不是投完票就完成責任,在要求區議員不斷提供好處的同時,亦應發掘令社區變得更好的方法,例如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教授許寶強於雨傘運動後籌辦「流動共學」,延續民主參與。
盧俊宇表示認同,他舉替老人家填寫公屋申請表格為例,「一人填10份,兩個人就每人填五份,應該係咁樣『散落去』,區議會只係一個platform」,希望市民教育身邊的人,「有批判思維,民主就會浮現,最重要係每個人都為社區做更多」。
社區人人有責 非議員「攬晒上身」
網媒《米報》攝影記者梁柏堅留守理大近10日,期間無法拉票,但最後仍以100票之差在灣仔「大佛口」勝出。上屆參選同區落敗的他坦言,本已不想再打選戰,但有感社會撕裂比四年前更嚴重,「係投你四年嘅希望」。他批評政府在推行政策前沒有諮詢市民,故希望守住區議會民意諮詢的功能,「先唔好講成功做到咩,要先講令政府做唔到啲咩,先對選民有交代」。
在東區「堡壘」以2,464票險勝對手民建聯洪連杉59票的傅佳琳認為,反送中運動喚醒了很多政治冷感的市民投票。社會分化嚴重,黃藍糾紛早已存在於她的家庭,但因著這場選舉,她與家人重新建立關係。對社會撕裂有切身感受,傅佳琳希望「做多少少」,不單靠蛇齋餅粽,而是以信念影響較年長的一輩,「可以真正connect返」。傅亦指將會走入同鄉會,向沒有投票給自己的選民致謝,兌現參選承諾,「以前有嘅嘢依家都要有,以前冇,依家開始研究要有」,「踏出第一步係民選區議員嘅本份,有好多嘢要做,我會努力」。
素人沒有政黨包袱,他們對區議會及社區的想像是怎樣?梁柏堅指,過往區議員給人的感覺是「乜都要做」,從教功課、社工、到水電技工,他認為過往的區議員習慣「攬晒上身」,令原本人人有責的社區議題變成區議員的個人責任,應該「由區議員endorse(支援)啲人,慢慢令件事(的參與率)提升」。
在東區「城市花園」以近250票擊敗建制派許清安的仇栩欣與傅佳琳同聲表示,希望素人的身分能為議會帶來改變,將運動的熱情延續於社區參與。
周保松總結時稱,港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變,形容是「極大的挑戰」、「悲壯但美麗」。他認為不論是議員或市民,都應虛心求教,共同學習,讓議會反映多元聲音,營造理想的民主生態。周亦寄語四名候任區議員毋忘初心,在制度化的遊戲中,守著自己的一套價值。他最後即席邀請他們於四年後於此地再聚,再談四年間的甜酸苦辣,四人爽快「勾手指尾」答應。
記者:湯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