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奪區議會主導權後可以做什麼

重奪區議會主導權後可以做什麼

區選一夜變天,全港除離島以外,十七個區都是泛民主導。過往區議會建制主導,有很多具創意的社區計劃都無法開展,這次是否會是一次契機?民間團體又有什麼角色?

現時區議會撥款的社區項目繁多,但成功申請的團體大多是區內的街坊組織及大型社福組織,活動內容離不開各式的文娛活動;即便是一些因應政府政策倡議而設立的部分,例如各區的「健康城市督導委員會」,但都是申請撥款的計劃都是以教育和服務類為主,缺乏政策參與及社區充權的內容。

我完全明白,各式的區政監察,包括追究721、831、警暴及在社區濫射催淚彈等將會是成為不少區議會的主軸。如何可以讓每一個區都有具區域特色的倡議主題,然後利用區議會審批撥款的權力,向相關的民間團體批出撥款進行相關的社區計劃,將是每一位背負著光復區政期望的議員們的重要功課。

就以催淚彈為例子,警察在全港人煙稠密的地區發射總計上萬顆催淚彈,對香港市民的健康影響仍是未知之數。其中一個區議會可以擔當的角色,就是在全港十八區的中小學及住宅區發動清洗大行動,並為疑似受催淚彈殘餘物影響的小孩家庭提供免費的社區醫療諮詢服務,令各個區議會轄下的「健康城市督導委員會」可以名實相符,應對這次的公共衛生危機。

另外,全港負責清理受催淚彈影響現場的清潔工,他們所受到的健康影響會更大。英國醫學期刊(BMJ)11月25日就有一篇文章,題目就是「Hong Kong protests: police response is public health crisis, doctors say」,內容就提及到有醫護要求政府應儘快公開中國製的催淚彈成份,以供專業人士進行健康影響評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區議會有什麼角色可以擔當?有不少醫護都希望可以落區進行簡單的清潔保護指引教育,或提供一些簡單的社區醫療諮詢,但往往苦無人手/義工/資源去大規模推展計劃。區議會大可以為各區有意提供相關服務的團體/協會進行撥款,令更多受影響的市民都可以在社區內得到相關的資源自救。

另外,一些長期的監測工作也是必須的。例如空氣質素的監察,現時公民科學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在台灣、美國及歐洲各國,都有大量的社區空氣監測器(community air quality sensors),連中小學生也可以參與安裝和進行簡單的程式編寫。只要有一個統一的IoT platform,便可以把每個社區空氣監測器收集得來的數據放在雲端數據庫,然後用類似Google Map的呈現方式,讓市民實時掌握自己居住地點附近空氣質素24小時的變化。台灣的空氣盒子計劃,令一班埔里媽媽可以用數據逼使政府打擊廟宇違規燒煙的行為。這些項目既可以結合科學教育,又可以進行社區充權,各區區議會大可以推動這類公民科學的社區項目為固定恆常撥款,以促進社區監測科學的發展。

社區項目的推展,原則上亦應該更多元化,不應局限於文娛康體及服務提供,而是應該以社區倡議、民眾充權為原則,令更多民眾自發的倡議計劃有進行實驗的機會。尤其是今屆有極多只憑政治立場而空降地區取勝的素人勝選者,如何可以避免重蹈2003年的覆轍,不會忽略經營地區的重要性,但又不忘要為去政治化的地區議會重新注入由下而上參與社區規劃的動力,實在考驗各位準議員的共同智慧。

過往縱使建制派主導區議會,民間仍是有極多社區規劃的倡議及實踐,例如由「行德」推動的中環德輔道中行人專用區倡議、或者是深水埗棚仔的布藝中心方案,都已經具備全面推展的準備,例如是詳盡專業的交通影響評估及附近商戶的意見調查。在過往建制派當道的議會,區議員往往會以「影響交通」為由,一味反對這些改劃方案。現時是絕佳的機會,如何透過引入種種社區參與的方式,重新檢視一眾被冷待的社區規劃方案。

是否會有更多類似「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的介入方式,透過社區參與、設計思維及共創實驗,令市民可以和官員議員共同設計公營服務、甚至是政府政策?過往我在本欄多次提及社區創新的實踐,關鍵是先做prototype然後評估社區影響的反饋機制。現時社區的「不正常」,反而給予我們大量進行社區實驗的機會。

例如現時有大量的交通燈損毀及欄杆被拆毀,一個「正常」的區議員會要求政府部門儘快修復這些設施。如果完全依照代議士的角色期望進行區政,是很難突破區議會憲制上的諮詢定位。假如我們不能夠在這四年爭取到過往不能爭取到的社區變革,那便會加深市民對於社區參與毫無用處的犬儒情緒。

例如,地區小型撥款是否可以不用來購買欄杆上的花盆,而是用於曾經在香港灣仔合和中心安裝的mosses wall,效法新加坡的做法,減低路邊巴士站的溫度及空氣污染?


圖一:曾經在合和中心安裝的CityTree

又例如,地區小型撥款是否可以購買用來髹上3D斑馬線的材料,用視覺效果促使車輛在人多住宅區減速,令沒有交通燈的社區,老人都可以安心過馬路?


圖二:在倫敦北部學校附近過路處的3D斑馬線

又又例如,「惡名昭彰」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葵青區的老人牙科保健是難得不錯的項目,但其餘十六區呢?中西區是不是會推動大規模的步行改善計劃,例如德輔道中行人專用區?18區自發的「不是垃圾站」是否可以進一步升級為資源回收的恆常項目,例如是plastic maker hubs?


圖三:用來打碎回收塑膠的簡單機器

如果讀者嫌以上的項目太大不夠社區,你還可以選擇申請不多於三萬元的區議會撥款,現時只用來派利是封舉辦嘉年華的錢,在自己有份的業主立案法團,申請撥款舉行各種藝術治療的小型工作坊,讓左鄰右里舒解一下多月以來的精神壓力。

可以做的實在太多。只是一味強調區議會的無力,是做慣弱者、被人戲謔為「永遠反對派」的弊病,願我們有智慧可共同突破這咀咒和困局。香港人要贏。

原載於《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