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專訪《坂本龍馬の背叛!》導演余振球:詰問背叛與忠誠

專訪《坂本龍馬の背叛!》導演余振球:詰問背叛與忠誠

(獨媒特約報導)《坂本龍馬の背叛!》下星期將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獨媒專訪導演余振球,細談劇中人性的抉擇、價值觀與國家之間的扭曲。他認爲戲劇的魅力在於能讓讀者有啟發,尤其在當今香港,「好的創作」應能讓觀眾在看畢後有所連繫,有「叮」一聲的感覺。

駐足香港 放眼國際戲劇文化

1988年,劇場空間成立,很多香港戲劇界的人都一窩蜂湧去「做本土」,惟余振球相信外國的劇本總有些優點值得學習。他指能夠傳入亞洲的外國劇本通常已經被演過、經過修飾,可以說是「成熟」的劇本,演員及編劇只需揣摩就可以。但是如果做本地劇,就會多了一層懷疑,「即係我哋俗稱嘅『執漏』,但係有時負責執漏嘅人藝術造詣得半桶水,又想加啲時下嘅gag對應,好容易off track(失焦)。」

Untitled

余振球曾遠赴紐約和荷蘭深造戲劇,最終決定返港發展:「因為我係香港人囉」。在創作的看法上,外國與香港的戲劇存在很大分別,「荷蘭套套劇都裸體」,余又指,在荷蘭深造時有老師指:「個導演係30歲以上嘅話,嗰套劇就唔洗睇,因為已經無新嘢(新的創作元素)。」

戲劇亦會受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影響,有他們自己的共識,例如日本能劇只需用手揮揮紙扇,就已代表月亮冒出,西方戲劇則歷史悠久,素材充沛,歷久常新。

一件事的背叛是對另一件事的忠誠

《坂本龍馬の背叛!》講述日本幕末時代,幕府陣營的新選組隊士立川迅助為了調查有關殺害警察而混入以板本龍馬為首的維新志士集團,雙方展開無盡期的殺戮。透過演出,余振球希望觀眾能反思「初心」及人性的醜惡與美善。劇的原文為《裏切り御免》,所謂「裏切」,按照余的解讀,就是「反骨」。劇中有一句名言:「你就當我背叛你都好,我覺得你唔啱。」同伴、國家和人性之間的爭扎,究竟該如何選擇?

Untitled

戲劇的宣傳海報上印有偌打的「背叛權力,是爲對人性忠誠?」幾字,余振球認爲「背叛」二字有不同的解讀方法:「離婚係一種背叛,但同時係對內心感覺忠誠。」劇中的坂本龍馬眼見某些維新志士違背了自己做人原則時,說出了:「兩難之中,背叛某一件事時,往往是對另一事的忠誠」,就如坂本龍馬背叛了同伴,卻是忠於人性。海報上的「?」就是希望能引起觀眾反思人性的抉擇。

在余振球看來,坂本龍馬是一個好奇心很強、超越時代的人,「佢係第一個著boot(靴子)嘅日本人」,而且不再「揸刀」,而是玩左輪手槍。惟余指,坂本龍馬就如同中國的孫中山,是國父級人馬。「既然係國父,其實無咩好寫,我寫佢(孫中山)戀童癖又唔係,寫佢好惡又唔係。」余振球解釋,坂本龍馬只是一個虛擬的概念,劇本著墨更多的是派別間的鬥爭及人性的展現,「主角唔係坂本龍馬,而係成個社會」。

Untitled

劇中,坂本龍馬提倡「尊王攘夷」、「大政奉還」,意思是打倒幕府、將權力交還給天皇,但其實坂本的思維不止於此。他主張君主立憲制,即是權力不完全歸於將軍、也不完全歸於天皇。余又指,在日本文化中,一個人貫徹地落實其信念,就值得尊重,因此日本觀眾既尊重坂本龍馬,也尊重新選組,「世上不是所有東西都非黑即白。」余舉出戊戌政變失敗間接使列強瓜分中國,清朝滅亡的例子,反問:「點解晚清政府一定係腐敗,慈禧太后一定係衰人?」,這樣的歷史定論存在幾分粗疏。余振球亦提醒,我們著眼的不能只是權力上的轉移,「打倒梁振英,跟住林鄭上台,依家又叫佢落台,其實唔止係咁」。

靈感源自生活 好的創作應能呼應時代

香港人生活忙錄事事講求效率,這種生套甚至入侵了講求「慢工出細貨」的文化戲劇界。余振球指,香港的劇場生態其實很不健康,劇本是先申請公演日期後才寫起。假設一個劇團預約明年十二月的場地,通常是明年八月才趕著寫劇場,用一兩個月時間「嘔份劇本出嚟」,然後整理當中的細節,到了十月左右才趕著排戲,匆匆忙忙公演後,「就扔咗份劇本㗎啦」。

Untitled

余振球直言,這種「即食」的做法如同屋企裝修,「點解裝修一間屋要裝修半年?因為個師傅接咗十單,星期一裝修呢度,星期二去第度,星期三又去第度......明明可以好快搞掂」。他批評香港的文藝界因為追求「快靚正」而窒礙創作,「完全係倒轉了因果,應該係寫好劇本,跟住先申請排期㗎嘛!」。

這種生態亦蔓延至人材培訓,他慨嘆演藝學院的學生如同「技工」,在職業導向下「死做爛做」,而且教的東西不夠深入,只是一味想將學生打造成符合市場的人,讓他們一畢業就有工作,「搵到食」。在學第一年就可以學打燈及有演出機會,畢業後甚至能登上香港文化中心的舞台,「喺耶路大學?最尾嗰年先有得比你做下㗎!」

對於何謂「創作」,余振球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他舉著名編劇 Arthur Miller「有本簿仔喺身」為例,認爲創作取材自生活,用心觀察,然後記錄感受,「係要咁樣先可以寫到《推銷員之死》(Arthur Miller著名劇作),好嘅劇本係唔可能為咗趕期喺一兩個月寫成」。他舉本地著名編劇張飛帆的作品《棋廿三》也用了三年時間寫成——先有概念,繼而是細節及反思。提及香港人追求「快靚正」的心態,余振球面露不屑,「就係覺得『搵食大曬』,所以先會罵學生堵路、阻人上班。」

Untitled

香港近半年的紛亂未曾停息,碰巧劇中有「警察」、「權力」的原素,香港觀眾看畢演出後是否能與劇情有所連繫?記者說笑指近來的政治事件應可為戲劇界帶來大量創作素材,余振球憂審查情況或會持續,但同時強調好的創作應跨語言、時間、空間的限制,觀眾在觀賞時,都會有讀懂的、「叮」一聲的感覺。

Untitled

記者:馮曉彤、湯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