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旺角北蕭德健選戰:一場無大台的選舉運動](/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蕭公子跑出,不少人大跌眼鏡,又唔區佬、又唔做Case、仲要戴gear落區,玩嘢咩?其實這場選舉工程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正是對傳統選舉的顛覆。
馬後炮而言,有人說今次阿豬阿狗狹民主派之名都輕易獲勝,但是三個月前,誰又能預見結果?重重押下這一注?這一注的初衷又是甚麼?
一)尋求革新的左膠底
落區、洗樓、做Case、開小組、做倡議,這些傳統組織工作在這場選戰中被稍稍放下,放下之人,正是部份最擅長傳統工作的團隊核心成員,曾經有街坊問起「不如點點點,啲人做區係咁咁咁。」當時我們都說:其實嗰啲我哋知道點做,亦做慣咗,不過今次我哋決定咁樣樣…
如果大家看過選舉文宣,我們期望議辦成為一個議政聚腳地,街坊參與民主不僅是透過關注組,也可以是透過一連串講座、活動來提昇社區議政文化,加上電子公投系統,讓議員的決策權直接歸給民眾。藍絲又好,黃絲又好,促進社區整體的政治化工程,才是參選的核心目標。
因此,時間所限,在選舉期間我們沒有鬥勤力、勁講民生、Chur爆Case、甚至一棟樓也沒有洗,我們決定配合運動形勢,在旺角社區最關事、街坊可能最有興趣聽的時候,不停搞政治講座,邀請走出主流媒體的公民記者分享、教書般講解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做國際抗爭例子分享、邀請中學生和FA做分享等等,政治化不是鼓勵街坊上街而已,政治化需要思想上、生活上的思考運動,以致戰事回到社區的餘波未了,不要平行時空,要真確的存在。我們也希望街坊投我們不是因為「你好勤力、幫到我呀」,更是因為「我學到嘢、我都想做啲嘢喎」。
二)千人一臉、萬人一念
大家有留意文宣的話,其實投票前一日才終於公開參選人真面目,此前的橫額、單張、入屋選舉郵寄,無一不矇面,連名字都細字過人。過去選舉為提高參選人知名度,方便街坊辨識,政黨名字和參選人名字總是放到最大。但香港人在急劇進步,那麼港人的選舉工程應該可以有所不一樣吧?難道經過自由之夏,我們要踢走保皇黨,還需要依賴超人?其實不少人已經清楚議員的權力和能力有限,越來越多人知道自己在投甚麼,可能投政績、投立場,或者投給可以支援手足的社區資源。
我們既因反送中運動而空降旺角北選區,當然希望街坊投票給抗爭者,所以每個選民收到的入屋選舉郵寄,封面會看見三個大字:抗爭者,反而參選人的名字很細,內文連其學歷和樣貌都不可見。
抗爭者不是暴徒,這場抗爭者選舉工程也證明了,旺角北選民是支持抗爭者的,參選人不是因為學歷、樣貌、政績而當選,反而很大程度建基於他和選民對這場運動的立場,正是投票日前夕才出爈的易拉架口號:千人一臉、萬人一念。
亦因此,參選人過半時間都是戴頭盔落區,讓街坊晨早起身落街就見到Gear,「不要回到日常呀」,在寧靜的社區早上,四年一度的選舉動員中,不要為了討好最闊光譜的所有人而隱沒運動中有血有肉的稜角啊!
三)無大台的團隊結構
團隊成員會知道,這位參選人經常很沒有所謂,例如早站,他說可以天天擺,但人呢?五天有人就擺足五天,五天沒有人就五天不擺早站,這場選舉工程都幾「無大台」的,十分重視成員的主動參與。
也就是說,上述一些主要目標和方向訂下來之後,執行上如何做,希望大家主動提出、落手落腳做,不要依賴代議士。最後不少街坊主動pm落站,也反映了民眾的自主性,大家知道一場選舉要贏,就要一齊落場。
這種模式在當選後又如何?有待時間驗證,但作為推動民主的一員,既然現在很多人自主自發落場打仗,相比起以前,民主運動增多了不少條件,譬如一個議題,以前往往由少數人積極推動,才累積到一些小成果。但隨著政治形勢急轉直下,更多人關心政治、社會政策,而且願意出力去做。那麼在權力運作的結構上,也應與時並進,但怎樣的運作結構才是理想的?或許就是一個能夠鼓勵人人主動參與的結構了。這樣來說,其實這個團隊算是初見成果,雖然九月中才開始選舉工程,可是滾動到最後,靠的不是自己朋友班底而已,新增了不少區內街坊和網民,我們不是透過參選去表達對政治的想法,而是確確實實做大個餅,不是圍爐。
(備註:筆者是團隊CORE之一,這篇文希望為不同選舉模式作個紀錄。運動仍在繼續,選戰也應是一場發夢,筆者是因而參與推動的,畢竟今年已經2019年,社會、社區、選舉都要不斷進步,才不枉負這血淚交織的自由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