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Josef L:共感經濟 黃絲經濟圈的情感基礎

【文化論政】Josef L:共感經濟 黃絲經濟圈的情感基礎

附圖取自「香城Online黃色經濟圈」facebook page

反《逃犯條例》示威,沒有發展成一個大台,卻慢慢形成一個黃絲經濟圈。

政治標籤會影響經濟活動,不是新鮮事。一些經濟活動和規律也因為政治才得以形成:政府工程審批的偏好、政黨接受政治捐款、經濟官員的人事任命、還有那些國家被包納進自由貿易圈之中等等。另一方面,民間對資源分配傾斜不滿,認為在經濟上有不義而發起消費者運動(consumer activism)也是常見之事。中國歷史上有多次抵制外國貨運動。華為被美國壓制,愛國人士也去買華為。

可是,黃絲經濟圈不能被簡化為政治標準的產物。我相信黃絲經濟圈有一定的自主性,不論政治運動的終局如何都會存在,其基礎是共同體成員的共同情感。

共同感推動的經濟

一些經濟學家提醒我們,主流的經濟想像往往忽視了同情心(sympathy)和同理心(empathy)的重要性。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Philippe Fontaine,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的Alan Kirman等經濟學者都曾經撰文討論「感受別人」是經濟活動得以產生的基本情感。他們的研究便指出,《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其實非常重視同理心在經濟活動的作用,認為經濟的能動者(economic agents)得以交易,首先是雙方有感受力和想像力,代入對方的處境。經濟人不是想像中單單根據個人理性去追求自利為己(self-interest);經濟活動有可能發生,前提是有共同的經歷和不同人之間的感受力。

可以從兩個角度闡釋此共同情感。一、情感不等於非理性或反理性,只是形容人們經濟活動時按熟悉和親密感去作決定,排除了一些感到陌生、疏遠或不確定的人和物。這些經濟決定和行為,其實可以很理性,只是不一定能被量化的統計或數字去掌握。華人的儒家資本主義經濟圈,也曾經被學者認定是靠關係而形成。人們出於情感而支持本土製造的商品,不找最「抵」或在數字上最划算的產品,可能會被視為非理性,但其實只要不用數字看,卻可以合情和可以理解的經濟決定。

二、「共同」一詞,可能令人誤以為是共產主義或中國社會主義。但其實「共同」有很多形態,不一定指涉從上而下的、透過官僚制度作體系性充公。因為香港和大陸都深受冷戰意識影響,在語言上無法擺脫一些根深柢固的想像,例如討論經濟,很多時主要以自由和自利的個體為一方(資本主義制度),另一方便是黨國的集體主義。現實上,人同時要扮演不同個體的經濟身份(母親、女兒、上司、下屬……),也身處在多重的群體之中(家庭、公司),因而形成不同供養、收益和花費等等經濟關係及活動。

從詞源來說,英文economics的拉丁文oeconomia和希臘文oikonomia本義是家庭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就是一種共同體;(和製)漢語「經濟」一詞也有共同之義。大陸經濟學家汪丁丁曾考究「經濟」一詞的詞源,引用章太炎《經學略說》指:「古代無紙,以青絲繩貫竹簡為之。用繩貫穿,謂之經」。但這些作為原則的「經」是要去「濟」。汪教授只指出了「濟」指「濟水」(古時從河南省入海),但也有說法指「濟」是「一起渡河」,即「同舟共濟」。共坐一條船、互相幫忙,也是一種共同體。在冷戰時期逃共來港的一代,更明白這種經濟想像。

米芝蓮作為方法?

正在發展的黃絲經濟圈,是以共同情感去維繫和發展。例如在飲食圈中,人們選擇食店,並不是以是否最方便和好吃來決定,而是要視乎該店是否同情示威者來決定,也涉及一種親疏有別的經濟關係。「手足」和「巴絲」這些以類似親人來互相稱呼的關係,是同一個共同體的成員,會到黃店消費。這些店被視為「良心」的體現;假如一店沒有視示威者為人,稱之為「曱甴」,便已經是傷害了消費者的感情,惹來杯葛。當然,早在示威開始之前,「小店」便已經被視為情感的保存之地。不少人把小店視為「人情味」和「良心」的情感節點(Affective nodes),跟連鎖店對立起來。小店被視為一種有人性、體現勞動者自主、感覺更真誠的消費空間。

現時有網民主動把不同經濟體連起來而成圈,例如製作藍黃地圖,以區分黃藍。但隨之引來的問題,就是判斷何為黃色的標準,又如何判定其情感的真偽,即小店表達的是真情還是假意。另外,夥記藍,但老闆黃又如何計呢?何謂淺黃和深黃呢?網上可見一些專業人士正在製作認證或分類的平台。筆者不肯定怎樣是最好的機制,但米芝蓮的發展,或者可以作為參考。

經濟社會學家Lucien Karpik曾考察米芝蓮的歷史,指它在1900年創立之始並不成功,因為它只提供實用指南或客觀的訊息;但米芝蓮到了1933年才取得真正的成功,原因是它把握了當時新興出現的文化旅客和食家,提供了把餐廳劃分等級的做法,反而讓人感到擁有米芝蓮指南是一件有型的事──拿着指南去三星餐廳,就代表屬同一群體(likeminded community),有相同的話題和愛好。

換言之,讀者要的其實不是客觀準則,因為他們自然會按評分和評論自行判斷餐廳質素,真正重要的是平台所建立的風格和群體。按國際政治來看,一個黃絲經濟圈可延伸至日、台、韓甚至更遠,絕不出奇,這會否甚至形成一個可以儲存和轉化政治能量的香港品牌?拭目以待。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

本文刊於11月18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