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可說是大部分香港人難忘的一年。
接近年底,夏天的尾巴逐漸離開,我們正處於半涼不熱的天氣之中,但民間的怒火卻仍然燒得燙手,一場曠日持久的運動依然未有完結的跡象。打開各大討論區和新聞平台,不難發現大家都在討論政事和人權的論據。人說日子越喧嚷和紛亂,我們的思想應該越澄明。新聞片段不斷的更新,腦海的影像總儲存了幾段歷歷在目的。我在迷茫的思緒當中,不禁思索箇中的得與失。
地鐵走進昏暗的隧道,車門的玻璃反映了另一個「我」,感覺竟顯得格外清楚。曾經有評論,在今天的社會,人們都只會各掃門前雪,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態度,尤其在政治光譜中,圍爐取暖的姿態,最叫人嗤之以鼻。其實,這也不無道理。在嚴寒交逼的環境下,一群人只求同一目的,互相取暖求生不難,但願意跟陌生人相依靠,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達至手足們並肩圍爐的結果,確實現今社會中罕見的表現。
無疑,人生識字憂患始。連場的社會運動,鏡頭拍下過的,都叫人觸目驚心。年青人的影子,不時在畫面中出現。關於他們對前方的未知數而恐慌,關於他們信念的堅持,關於他們面對可能的刑責仍不妥協,我們都應該了解。不過,我們不能否定生活曾因此被打亂、市面的容貌需更多時間消化……警察投放的催淚彈對於環境的未知,對身體潛伏的影響,都使本來的城市帶來難以估算的後果,無論責任多寡屬誰,我們其實都在共同承受。
我覺得事件發展至今,各自立場的取態牽連不少,所以開始把感受收得妥當,學會適時的發聲和沉默,大概是成長的另類催化劑,但我依舊相信得失過後,縱使滿身傷痕累累,結果我們都會觸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