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五年前雨傘運動,令政治素人杜嘉倫毅然參選。懷著對社區滿腔的熱誠,他望能扭轉居民對區議員的看法,令不愁物質的錦綉居民有所得著,真正共建和諧社區。議會內民主派勢孤力弱,他也盡力挑戰常規、帶來改變,他認為議員視野應超越一己選區。
在社區游走,總見杜嘉倫與街坊打成一片,掛在口邊的是「唔好叫我『議員』,叫我阿杜」。回望過去,他慶幸「沒辜負當初對自己的承諾」,反送中運動縱令區選增添變數,亦迎難而上,「希望幫大家守住民主派的一票」。
雨傘運動後急欲社區改變 前一日決定參選意外勝出
四年前,杜嘉倫以政治素人身分參選,雖然決定倉卒,但其實是一路累積下來的結果。
與許多人一樣,他的政治啟蒙來自八九民運,也曾屬「民主回歸派」,相信中國政治社會環境會進步,港府會落實一國兩制。可惜回歸後,政府不斷收緊各種原有自由,直至2014年人大八三一就普選方法「落閘」,雨傘運動爆發,他猛然驚覺,要呼籲更多人關心社會事務。
雨傘運動那年,他一放工便會去金鐘佔領區,與志同道合的教友去教牧支援站。雨傘過後他參與「基督徒社關團契」,2015年區選臨近,他認定「抗爭不應只限於街頭,而應擴充至每一個層次」,包括議會。
杜嘉倫住在錦綉花園近16年,區議員是已任超過20年的民建聯邱帶娣,他坦言:「看不到當日的區議員有何建樹。」最經典的例子,是2011年錦綉花園美食廣場的小商戶遭終止合約,並有傳將引入連鎖店,當時包括杜嘉倫兒子的錦綉居民發起行動反抗,並向區議員尋求協助。惟當時邱帶娣不斷迴避,「電話唔聽、電郵唔覆、摸上門唔喺度」,拒絕採取任何行動。最令他憤怒的,是邱帶娣竟在公開場合,抹黑參與行動的年青人並非當區居民。凡此種種累積下來,加上雨傘帶動的政治氣氛,令杜嘉倫意識到這個小小社區「一定要有改變」。
2015年區議會選舉,杜嘉倫一直在本區呼籲有心人參選,打破壟斷,卻一直未有人肯出選。杜嘉倫猶記得提名期截止前一晚,妻子問杜嘉倫「如果你唔去,會唔會唔憤氣?」他毫不猶豫地答「會」,結果臨急臨忙收集提名,最終擊敗六屆區議員邱帶娣當選。
重新定義區議員角色 超越「蛇齋餅粽」層次
以素人身分當選,杜嘉倫笑言:「選到了,真係贏咗了,跟住做咩好呢?」當選後才是挑戰的開始。頭四個月,他租用不了議辦,完全不知如何開展地區工作。到第五個月終於有自己的地方,卻感到自己的理想與居民有落差。他不諱言:「保皇黨將居民對區議會既心態扭曲」,令居民對區議員的期望往往停留於純粹「關顧民生」、「蛇齋餅粽」的層次,「淨係識攞」。
但對杜嘉倫來說,區議會應該有更加重要的功能:「區議會作為居民代表、諮詢架構,係政府同居民之間既橋樑,有責任將議題帶俾居民,再將居民意見反映俾政府。」而在錦綉花園這個相對富裕的中產社區,他更希望居民能成為「流通的管子」,不單自己「拿取」,更是學懂「付出」,培養公民意識之餘,更是達致真正的「社區融和」:「社區融和唔淨係講,唔淨係坐埋張麻雀枱、一齊食盆菜就係,融和係彼此都有付出」。
活動背後傳遞訊息 由居民做起建立和諧社區
如何將自己的理念於社區實踐出來,同時符合居民的期望,是一個艱難的課題。杜嘉倫於是和他的團隊想出各種新奇的活動,望為社區帶來改變。他們曾舉辦香港郊區的旅行,行山之餘又派垃圾膠袋予街坊執垃圾;與其他議員一樣搞盆菜宴,但要求居民自備餐具,灌輸環保的訊息;錦綉花園外錦壆路農場的八旬農夫周伯,面對生菜收成無人收割,即組織親子收割的活動「救菜」再派予有需要人士,讓街坊關注土地問題。曾有街坊投訴他不派飯券,杜嘉倫笑指「我都有派,不過係派比更窮嘅人。」他強調「每一個活動後面都有理念和訊息」,盼街坊除「蛇齋餅粽」外亦有其他得著。
努力的結果,是更為融和的社區。2016年尾,錦綉花園連環爆竊,人心惶惶,杜嘉倫破天荒舉辦居民大會,有人義載老人家到會場、有人義務幫手宣傳。結果大會逾千人出席,凝聚了民心,亦換來管理層撤換,爆竊問題得以解決。杜嘉倫的議辦,以及議辦外他親手以回收廢木製成的漂書架,也漸成為居民流連的地方。訪問當天有兩個街坊正坐在議辦外的椅子與杜嘉倫談得興起,爭相對記者說:「我對佢一個彈字都冇」、「佢做嘅嘢超乎區議員要做嘅,係多過100%」。
杜嘉倫議員辦事處外是一個有逾600本書的漂書架,電視機一直播放柔和的音樂,數張椅子則供人休息、閱讀。
議會內建制把持「夠票就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區議員的工作不只限於社區內那幾棟大廈屋苑,更應包括整個區議會。杜嘉倫常常強調,他不僅是「錦綉花園」區議員,更是整個「元朗區」的區議員,要有廣闊的視野,關注整個元朗的規劃發展,才能從源頭解決交通、就業等問題。他非常「勤力」地加入了區議會差不多全部工作小組及委員會,關注各方面如規劃、環保、交通、文康等發展,可是議會內民主派只有5人,勢孤力弱,能做到的實在有限。
杜嘉倫舉例指,連接朗屏站至教育路的「17億天橋」在眾多反對聲音下照樣通過,而早前721元朗站無差別襲擊,民主派區議員要求召開特別會議討論被拒,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工作小組也被大比數否決。他批評,許多建制派議員質素參差,「冇理念,只想保住個位」、「盲目配合政府政策,卻沒有用心解決問題」,以致許多議案「夠票就過」。
雖然杜嘉倫深明區議會無實權,被建制派把持又致使無可作為,但他仍保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盡量爭取空間發聲、盡力做好可行範圍」,總算獲得一些成果。他憶述在環保宣傳及教育工作小組上,成功推動元朗區議會資助的活動取消派水,也曾有鄉事派議員在他感染下,辦活動時抬了大樽水上山,可算是逐點「挑戰習以為常的做法」。
反送中被扣暴徒帽子增變數 爭取連任冀守住民主派一票
回望四年,杜嘉倫坦言盡了力,「沒辜負當初對自己的承諾」,也算成功「共建錦綉良園」,達成當初「和諧社區、齊建家園」的目標。五個月前反送中運動爆發,民間掀起反自動當選的熱潮,彷彿四年前「傘落社區」再度重演。作為曾經的「傘兵」,杜嘉倫表示,當年區選的投票意欲與雨傘運動並非成正比,但這幾年下來,人們漸漸意識到區議會的重要性,今次反送中運動更是直接令選民登記急升。
但政治浪潮對選情未必有正面影響,杜嘉倫形容。錦綉花園是較為獨立的社區,不少居民會認為「唔好帶出面嘅野入黎」、「社會嘅事唔關我事」。這幾個月他常現身衝突現場,雖然明言「堅持和理非」,只是以區議員的身分在現場監察、調停,勸市民冷靜,但不少居民甚至「黨媒」已主動將他扣上「動亂分子」和「暴徒」的帽子。曾有錦綉居民自發於人工湖喊政治口號,他亦即被抹黑為搞手和主持。杜嘉倫嘆,這幾個月的運動,令不少居民「忘記了我過去四年社區共融的工作」。
更甚的是,這屆選舉「錦綉花園」選區亦加上附近的加州花園和加州豪園,這兩個屋苑與錦綉花園性質不同,又有不少國內投資的單位,為選舉增添變數。
縱使選情充滿未知,杜嘉倫仍然迎難而上。他笑言這幾年「一直希望更好的同路人出來接任」,雖最後願望落空,但他亦願意留下爭取連任。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幫大家守住民主派的一票」。
參選「錦綉花園」選區的還有經民聯張弓發、陳生發與黃頴灝。
杜嘉倫議員辦事處所在的商場現正裝修,辦事處外的通道以圍板封起,杜嘉倫便善用這個空間,將自己擔任副主席的元朗交通及行人擠塞問題工作小組工作報告貼在上面,又有反送中運動以來對他各種抹黑之澄清。
記者:黃蕊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