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有啲人話記者係通才,樣樣都識啲,但其實我地都不斷去請教人。我覺得一個社區就係有一個咁嘅網絡,成個社會都有呢個網絡,我地就係要用呢個網絡去推動社區變得更好」,前明報記者李詠珊這樣形容「記者出選」這回事。
李詠珊參選,緣於6月反送中運動。李詠珊當時剛從香港法學碩士(人權法)畢業的時候,萌生起為民主派候選人助選的念頭。與此同時,對時事不熟悉的李媽媽在6月16日民陣大遊行中見到「血債票償」四字,繼而開始了解香港區議會選舉狀況,知道觀塘有甚多「白區」,沒有民主派候選人參選。幾日後,李媽媽問李詠珊「不如你出去參選?」,李笑言「我估我媽咪唔知參選係咩一回事,但佢覺得既然有一班有心人,咪去試下」。於是李詠珊在7月開始積極落區,接觸街坊及著手解決各個社區問題。
跟社區故變參選
今年區議會選舉,再沒有人能自動當選。觀塘區議會一直被公認為「深紅重地」,上屆觀塘區37席中,只有9席屬民主派。李詠珊出選的「牛頭角下邨」,對手為民建聯張姚彬。「以前係明報做過啲社區故仔、專題報導,其實都有啲似區議員要做嘅野,會接觸區議員又要落區跟case」,曾任記者的緣故,李在成為本屆區選候選人前已經明白區議員的日常職務,以及街坊的需要。
李詠珊自小便住在九龍灣麗晶花園,周不時會到牛頭角下邨「買餸」及流連。她認為牛下彷佛伴隨著自己成長,除了每日會經過之外,又見證其重建工程,「唔係住呢度,但都算係半個街坊」故對牛下特別有歸屬感。
李本來打算在碩士畢業後休息一段時間,「本身諗住呢幾個月好chill,當係香港working holiday,玩幾個月,之後再決定做唔做啲同人權有關嘅工作。」在決定參選後,李詠珊在9月正式辭任在人權機構的工作,將全部時間投放在選舉工作。
日花6小時「不停擺街站,狂擺」
「牛頭角下邨」一選區涵蓋多個屋苑,包括公屋牛頭角下邨,居屋安基苑、振華苑和樂雅苑,以及私樓兆景樓,其中以牛頭角下邨人口最多。
當區居民來自各個階層,固然為選舉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及挑戰,「睇到大家嘅聲音同反應都會有啲唔同」,「唯有不停擺街站,狂擺」,每日都會花上超過6小時擺街站,務求接觸到全區的居民,居民遇上問題時又可以找到她。她稱正因為有不同階層的市民住在同一區,更加想推動多元社會,解決社區撕裂問題。
經過牛頭角下邨公園時,有數個街坊主動與李詠珊噓寒問暖;李亦會主動向沿途的人打招呼,「我已經覺得無乜時間,我落區就亂咁同人say hi」。雖然要花不少時間與心力,李卻認為「賺左好多同街坊嘅關係」,是金錢不能夠衡量的。
將人權知識落區
李落區初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居民是十分關心社區發生的事,但並無途徑讓他們了解及參與。以東九龍文化中心為例,好多街坊都「唔知個到起緊咩」。她覺得社區中有大型基建,居民卻對該基建一無所知是十分可惜,「佢地都唔知入面有咩設施可以用」。
除了讓居民了解自己社區,李詠珊期望為社區注入一些新元素。例如在牛頭角街市參考某部份新界的街市,在街市中心加入空置區並放置椅子,讓老人家可在「買餸」期間稍事休息。「我希望帶動個社區由下而上咁發展,例如政府話會注資20億去改善街市,嗰個方案會唔會都可以讓民間嘅人參與呢」。
區議會屬政府重要的諮詢架構,但李詠珊認為未發揮到應有角色,區議會應讓市民參與其中,在區議會中「佢地(市民)都有一把聲音可以出」。
李在任職記者期間,曾跟進過海麗邨工人罷工,發現部份基層人士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去發聲爭取,令李詠珊反思自由與人權的意義,並驅使其修讀人權法。她冀盼自己有幸當選後亦將人權傳播到社區,認為人權工作並非只有政治,入面包括更多民生問題,例如醫療問題。李會向街坊解釋街坊本人也可以為自己爭取福利及更多權益,為自己追求更好的生活。
「無得硬銷,要落區慢慢同佢地慢慢傾,慢慢講。」
記者:鄒樂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