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台灣總統選舉之三:政策論辯與第三勢力,還有多少空間?

台灣總統選舉之三:政策論辯與第三勢力,還有多少空間?

(圖片來自柯文哲Facebook)

台灣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將於2020年1月11舉行。現任總統蔡英文贏得民進黨黨內初選,將代民進黨角逐連任,而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則會代表國民黨挑戰蔡英文。根據台灣蘋果日報於2019年10月14日公布的最新的民調,蔡的支持度為41.5%,韓的支持度為25.1%,相差16.1%,蔡英文能夠連任的機會非常高。

一直以來華人地區都很關注台灣政治局勢,越界華文答問團隊,找來了幾位台灣資深媒體人管中祥、鄭國威和曾柏文,以答問的方式向讀者簡介選情,並分成三篇刊出:

台灣總統選舉之一:蔡英文與韓國瑜,各自代表了誰?
台灣總統選舉之二:香港抗爭,如何捲動台灣政局?
台灣總統選舉之三:政策論辯與第三勢力,還有多少空間?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獨立公庫創辦人。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創辦人﹑前《全球之聲》中文版編輯。
曾柏文,英國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端傳媒》評論總監、新北市政府參議。

問:這次選舉有哪些核心的議題?當中有何爭議?

管中祥:距離選戰還有八十多天,在選舉議題除了候選人的特質,以及環繞中國因素而產生的國家安全、外交政策,其它社會福利、民生經濟等議題並未浮上檯面,即使近投票日,這些議題估計也不會成為選戰焦點,主要是韓國瑜在市長的表現台即使在作出任何競選承諾,恐怖也很難得到民眾的信任,未來大概仍會以國家安全、發大財之類的口號成為選舉主軸。

鄭國威:這次選舉由於切割了公投,因此議題將更聚焦在候選人特質與國家認同。上次選舉遺留下的能源、性別平權、年金等議題將延續,但影響程度下降。由於國民黨與韓國瑜並不具備提出進步倡議跟政見的能力跟意願,背著執政包袱的民進黨與蔡英文也會避免在最後這段時間拋出新議題,避免對方得利。

反倒是郭台銘、柯文哲、王金平、朱立倫、黃國昌等具有全國知名度,各有群眾支持政治領袖,可能影響個別立法委員選舉結果。

曾柏文:這次總統選舉,可能無法帶出任何重要政策議題的聚焦討論。

本次作為挑戰者的韓國瑜,擅長以淺顯語言與親民身段,號召民眾認同,但其從來不以「政策論述」見長。以去年高雄市長的選舉辯論為例,韓以清楚好記的口號,成功召喚支持者熱情;但其並未與對手陳其邁有重要的政策交鋒。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籌組國政顧問團,替韓營草擬一系列政策;但韓身為現任市長,請假前困於市政行程,難以親身參與多數政策規劃討論。未來選戰中候選人與政策的結合能有多少說服力,仍有待檢驗。

另一方面,尋求連任的蔡英文總統,四年執政期間其實留下不少施政爭議,或許也無意願在明年選前去翻攪。從蔡總統的角度思考,以「反中護台」為主軸,避免涉入太具體的政策爭議,是最符合現實選戰邏輯的策略。蔡政府在 6月推動修訂《公投法》修法,讓大選與公投徹底脫鉤,也降低總統大選與主要政策爭議連結的機會。

綜觀態勢,本次大選很可能只將聚焦於候選人的特質、階級代表性,以及其被賦予的「親中/ 反中」色彩;相對而言,重大政策論辯恐難成為焦點。

問:由柯文哲代表的藍綠以外的第三勢力,會在是次選舉中會發揮什麼力量?對台灣的政治又會有甚麼長遠影響?

管中祥:現任台北市市長﹑民眾黨黨?柯文哲雖然參選總統機會渺芒,但其個人聲望及能力依然受到不少肯定,過去民調若將他和韓、蔡相比,大多超過兩成的支持率,但在現實上,總統是單一選舉,容易動員群眾,選民較易在最後關頭「歸隊」,產生「棄保效應」。即使柯最後出來參選,對「大局」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對柯的支持是否轉到台灣民眾黨的立委參選者的支持值得觀察,另外,台灣民眾黨和時代力量之間如何合縱連橫也是能拿多少票的關鍵,畢竟這兩個政黨在目前是可以吸納「討厭藍綠政治」的重要力量。不過,立委選舉仍在一個選區選出一名當選者,以目前台灣民眾黨的提名立委人選,要成為該地區的首要人選而贏得選舉,或許不易,但卻可能左右選舉,成為其獲利的談判籌碼及未來的選戰佈局。

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在區域選舉中,立委能得到席次不高,台灣民眾黨及時代力量的不分區提名若有不錯的名單,仍可能取得多席不分區的席次,一方面是,如前所述可以吸納不滿藍綠的選票,另一方面,台灣民眾會考量到對行政部門的「制衡」,會在立委選舉時「分裂投票」,亦即區域及不分區分別投不同政黨參選者。

鄭國威:長期來看,「民粹型政治領袖」與「不穩定無產階級」將繼續攜手成為台灣政治的重大變數。例如柯文哲、黃國昌等相對來說具廉能形象、語言具煽動力的政治人物,或是郭台銘等具備創造經濟發展實績、或是迎合庶民價值的政治人物。我個人對於這些角色保持樂觀,雖然他們可能用更激烈的方式刺激民眾,造成對立,但亦較有動機提出新議題、比較能讓台灣政治跳出國家認同層次。

曾柏文: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對藍綠惡鬥的厭倦,催生出對第三勢力的期待;近年席捲全球的政治民粹浪潮,更創造柯文哲、黃國昌(甚至韓國瑜)等非典型政治人物崛起的舞台。但盤點當前代表性的第三勢力,不管是以黃國昌為看板人物的「時代力量」,或柯文哲近日籌組的「台灣民眾黨」,都面對政治定位與選制的兩大挑戰:

政治定位上,長年被「統獨」想像主導的政治軸線,中央兩側被國民兩黨壟斷,新黨、台聯分居兩側極端,很難論述出穩定的新空間。例如柯文哲從自稱「墨綠」轉向喊出「兩岸一家親」,跨度之大讓人側目,也造成時力在「挺柯/ 反柯」等諸多議題上的內部分裂。

選制現實上,區域立委的單一選區制,先天有利於領先兩大黨。小黨進軍國會,不是等大黨策略禮讓(如同上屆綠營對時力的禮讓),就只能瞄準席次很有限的不分區立委,很難擴大版圖。

展望 2020 選舉中,選制現實不利小黨依舊,而政治板塊更紛亂——近年浮現的「進步/ 保守」軸線、蔡韓兩位「非典型」藍綠候選人,都讓小黨的計算更困難。才崛起三年的「第三大黨」時代力量,日前爆發立委出走潮,只留下市議員層級的青年骨幹頂著。而柯文哲的台民黨,才成立就遭到柯本人行情下跌的拖累,被嘲諷為「過氣政客回收站」,前景遠不如2000年時的親民黨,甚至不如上屆的時力。

中期而言,這股全球民粹大浪終將引起選民反省反彈。而展望長期,除非台灣修憲改變政制(例如推動多黨議會制),小黨仍難有壯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