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聞,就在現場

新聞,就在現場

「那天,在那裡的人們」的序文有點難寫,因為這本書讀起來像是個流水帳,鉅細靡遺地紀錄了一位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採訪過程與心路歷程;但讀完之後,又讓人想為這本記者的採訪手記兼田野筆記的好書寫些什麼,因為這些看似個人工作紀錄,不但記下了韓國的重要時刻,也寫下了一位記者在新聞現場的無助、無聊、混亂與糾結。

韓國時事節目《JTBC新聞室》記者李佳赫及李學振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閨密門」事件關鍵角色 —— 崔順實的女兒鄭幼蘿。雖然鄭幼蘿以「馬術專長生」進入韓國名校梨花女子大學就讀,但卻被踼爆利用特權,享盡各樣特殊待遇,因而引發學生不滿,校長請辭,甚至導致崔順實醜聞曝光,朴槿惠下台謝罪。

即使在異國找到了「閨密門」的重要人物,也看不出李佳赫的自傲、臭屁的言語及心情,雖然寫下這本重要的歷史紀錄,也只是讓人靜靜地感受他從新聞現場傳回來的冷靜觀察。

這是李佳赫及李學振第一次到歐洲採訪,首站就是德國。不但人生地不熟,還碰了不少軟硬釘子。例如,德國的司法單位基於保密原則不能公開相關資料,也有人以聖誕假期為由不願接受採訪,他們還因為追蹤線索而遭到警察驅趕,當然,有更多「錯誤」的資訊,讓他們忙碌連連。就算遭遇一連串的阻礙,李佳赫依然堅持現場採訪,挨家挨戶地蒐集拼圖碎片,雖然像是大海撈針,但也因為盲撞與努力,招喚出不少貴人相助,不同線索的牽引及碰撞,慢慢找出突圍的路徑。

事實上,他們蒐集的情報沒有一個能百分百確認,但就算這樣,也不代表這些消息完全沒用,至少提供了採訪的線頭及抽絲剝繭可能,也因為這些天南地北的資訊,慢慢地形成一個綿密的新聞網,只要有任何蛛絲馬跡掉進這個網羅,真相就有機會手到擒來。

新聞採訪就是樣,有時需要精密計算,有時卻是傻傻判斷,每一個當下都在判斷,每一個判斷都來自過往經驗的累積,即使有些判斷看起來很傻,像是個賭注,但如果沒有過去的錯誤歷程,一點一滴、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地從作中學習並自我反思,慢慢長出具有敏銳判斷能力的「新聞鼻」,即使有再多的採訪經驗,恐怕也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忙的暈頭轉向卻找不到方向。

記者就像人類學家要有貼近現場、察言觀色的田野能力,也要像柯南一樣細心冷靜,才能客觀判斷,但,這種冷靜卻是有情感、有溫度,不僅要有調查真相的熱情,也要有關懷社會的溫暖。

堅持「答案就在現場中」的李佳赫雖然不斷面臨鬼打牆的疑惑,但採訪的成果卻一點一滴累積,答案也在現場逐步釐清。一張意外的照片,讓他們採訪行程從德國轉進另一個陌生的國度 —— 丹麥。

近千里的路程,就像是公路電影一般,一路上充滿著驚奇,也充滿著的抱怨,到底要走向何方?該去向何處?旅程又會在時結束?沒人知道。

他們好不容易尋線找到蹤跡,鄭幼蘿可能就在咫尺之外的房子裡,卻不得其門而入。只能像狗仔又像偵探一樣,駐守門外兩天兩夜,透過現場點點滴滴拼出真實的面貌 —— 鄭幼蘿果然藏在屋內。

「答案就在現場中」是這本書念茲在茲的採訪信念與工作守則,也因為李佳赫執著地在現場找尋答案,才有辦法找到鄭幼蘿的隱匿所在。知名的戰地攝影師 Robert Capa 就說:「如果你的相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不夠近(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 aren’t close enough.)」這意味著要有好的報導,就必須「走近(進)」現場,才更有機會看見真相,也要「貼近」現場,才能感當下受真實的脈動與溫度,能有最好的體會與判斷。

李佳赫及李學振揭露鄭幼蘿的藏身之處,並「協助」警方將其逮補歸案,對他們來說,恐怕是記者生涯的重要成就,但有趣的是,他們並沒有以此炫燿,一如往常,持續親赴各地採訪。但,這並不表示李佳赫謙遜到不想享受作為記者的成就與榮耀,在《那天,在那裡的人們》書中,李佳赫提到有次發生地震,在餘震連連的夜晚進行現場報導。報導結束,帶著疲累身軀想找地方吃頓晚餐,有人突然拍他的手臂說:「我剛才好好看完報導了,很感謝您把這裡聲音送出來。」此時的李佳赫勞苦頓時褪去,他才依稀感受到「這就是眾人口中的『作新聞』的意義所在。」

這其實就是作為記者的成就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