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取自獨媒相關報道。
近日,社會氣氛緊張,11月區議會選舉臨近。政府「出口術」談到押後選舉,坊間亦有評論指區會僅屬諮詢性質,可有可無,可取消選舉。此舉不但趕絕市民參與政治的機會,也失卻從地區改變政治的契機。
目前的區議會制度不完美,亦不太可接受。現時區議會以「社區參與計劃」及「地區小型工程」的方式撥款,尤其前者資助不少民間團體的研究及文化項目,但撥款機制長期為人詬病,2017年審計報告批評區議會撥款混亂,更多的撥款是「自己人撥給自己」。曾有會議中,出現33位議員出席,16人漏報職位;其中,有10個區會更把藝術文化資助撥作其他用途,最高金額達109萬元。上年的《施政報告》,政府再大手筆加碼,撥予18區區議會80億元進行地區工程,但觀乎至今,只見更換街市樓梯等舊項目,用舊瓶新酒的方式重新上馬。
對於區會,政府沿用舊思維,聲稱所謂「地區問題地區解決,地區機遇地區掌握」。只是不斷「揼錢」,但卻沒有放「權」,令區會變成衞星團體的提款機。
使錢大於一切
筆者多年都曾於不同區議會申請文化和藝術撥款,發現不少項目質素欠奉。最難忘的是,曾在會上有區議員稱︰「會期快完結,大家快申請撥款。」議員只是抱着使錢心態,大家明白如果今年不耗盡撥款,下年未必再有資助。
早在2007年,利東街重建時,筆者曾協助灣仔區議會進行《技藝行業的危機與轉機:灣仔篇》的研究。其後,本地文化泛起熱潮,灣仔區議會亦順勢舉行不少文化活動,發掘社區的特色,深受社會歡迎。可惜,早年的研究卻難在區議會的官方網頁找到,公眾追查不易。
觀塘亦有其特色,因為戰後移民社會,大量民間信仰,區議會多年出版數本研究書籍,考究廟宇和觀塘發展,紀錄不少有趣故事。但書籍卻沒有申請上架,書局都找不到,如果不是愛好者,恐怕資料難以重見天日。
區議會的活動上,很多時只是「為搞而搞」,缺乏有效宣傳。筆者每月都見到大廈當眼處貼着活動海報,並附上大量門票,活動大多是歌唱會或嘉年華,幾個星期後,門票依然完封不動。有趣的是本人所住的大廈近半住客為外國人,這類本地節目對外國人當然沒有吸引力,就算是年輕人也是興趣缺缺。筆者有幸參與一區議會舉辦的育嬰講座,但在座多為七八十歲長者,大家都只為取得禮品。除了剛誕下麟兒的筆者,整個活動都沒有任何媽媽和爸爸參與。
區會撥款的項目大多沒有延續性,而活動亦缺乏目標,浪費公帑。
年初,筆者應邀到南韓釜山的東亞大學交流社區保育,筆者在會上說︰「香港的問題是官方資源太多,但不知怎樣運用。」全場嘩然,會場的學者都投以羨慕目光,學生掌聲雷動。
南韓政府面對經濟低迷,資源不足,尤其在首爾外的二三線城市及鄉郊地區,近年用配對基金的方式,促進社區由下而上參與,由政府、民間團體和居民合作推動活化社區項目。首爾計劃中,只要3人以上,就可主動向政府提出支援。這種參與不只是接受資助,也有共同制定社區方向,培養公民工作坊,向街坊講解規劃等知識,從組織居民、設計項目到落實,政府都與社區同行。南韓近年有不少成功例子,如:釜山甘川洞文化村、釜山市的韓戰難民與樓梯的社區,都打造成不錯的品牌,成功活化衰落地區。然而,所有計劃都需要長期的協作,並有居民參與和主導。
正如保育項目中,最大問題不是復修,而是如何把古蹟重新活化,投入社區。香港只重視硬件,缺乏軟件支持,到頭來只會在社區安放多一項小白象。
社區就是品牌
當中,灣仔是眾多區議會中較成功的,大眾說起灣仔,都認為古蹟處處,趣意盎然。他們的成功除了不少有心的議員外,也是工作積累。年復年,撥款社區文化項目,筆者本年亦獲區會邀請到區內中學講解文化導賞,培養下一代對保育的興趣。
品牌不是一天可建成,必須長時間深耕,亦要長遠規劃。現時,除了灣仔區議會外,很少區議會成功塑造社區的品牌。香港社區都充滿特色,正如上述觀塘有不少民間宗教,油尖旺有本地最多戰前店舖,但建立形象,不是一兩個項目可做到。
現時區會項目審批的機制中,大多需每年申請, 結果出現每年不同的項目,而獲資助機構,亦須每年花上不少心力在行政上,使不少有心人對申請卻步。大多項目在完結後,所作的研究或作品,隨着缺維護費用而煙消雲散,公眾再難追尋。這種撥款形式,阻礙社區的文化積累。此外,獲資助團體沒有協助,只能單打獨鬥,面對規劃或政策倡議,難免舉步維艱。
區佬(區議員),不只修橋補路,也可討論前路。為何區會淪為提款機呢?有心的街坊不懂申請款資,結果資源反而給部分團體主導。如近日,長沙灣一咖啡廳為保留青山道戰前一棟唐樓出力,聯絡藝術家和建築師舉辦展覽和導賞團。區佬亦可主動聯絡地區有心人,讓資源用得其所,延續有心人的工作,把活動發揮光大。
長遠區會需要奪回地區政策的權利,在空間規劃上,包括︰古蹟保育、土地改劃、公園布置;文化層面上,圖書館管理、社區空間使用(如:反修例運動活用街道作為展示用途)。改革從地區開始,現時政府無法有效管治,從社區上已見端倪,十多年談及地區行政,只是撥錢的藉口。
談改變,先從區議會開始。區議會選舉,除了參選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選舉,寄望11月的區選舉可順利舉行。為社區奪回政治的權利,找到完美和可接受的出路。
作者是「活在觀塘」發起人。
本文刊於2019年10月7日信報專欄。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