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講「獨」記者創辦《誌》 冀撕破新聞貶值的謊言

講「獨」記者創辦《誌》  冀撕破新聞貶值的謊言

(獨媒特約報導)「誌」,以「言」和「志」組成,意思是以言語來記載的意志和記憶,古代稱呼記事的書籍為「誌」。剛結束12年主流媒體生涯的關震海,於今年7月創辦獨立媒體《誌》,正是有感於香港需要「誌」。網絡發達的時代,資訊唾手可得,新聞被貶值,前線記者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行業普遍流傳「五年大限」此說法。在知識和經驗無法積累的土壤下,某些專題難以持續地跟進,歷史紀錄出現斷裂。跳出傳統新聞框架的關震海,正摸索屬於獨立記者的「business model」,堅持親身採訪,以現場觀察和獨到分析來抗衡俯拾即是的垃圾資訊,不賤賣內容,更鼓勵記者找有興趣的議題來跟進個10年、20年。《誌》即將發起眾籌,目標為150萬。

LD4A3184
關震海

解放記者 慢工出細貨

「你唔滿意,你就移民啦!留喺香港把柒咩?」、「我要養起成頭家,你做嘢還做嘢,唔好影響到人!」紅磡隧道的收費員氣急敗壞地道。觀眾看到這些指責示威者的開場白,或許很快便會將這些收費員歸類為「港豬」。原來,剛才有大批示威者「快閃」堵塞紅磡隧道對出的馬路,部份人在收費亭前放行私家車,並稱︰「請你過大海!」後來示威者逐漸散去,在記者的查問下,收費員邊吐糟邊解釋苦處︰「嗰個係 detector ,每過一架會自然入我地數,咁你話免費過,係咪入我地數呀?」

這段短片獲得超過44萬人次觀看、3千5百次分享,是《誌》成立兩個多月以來,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網民的留言中,有批評收費員眼光短視、不理解示威者訴求的,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留言是討論勞工保障和抗爭倫理的,可見觀眾看待此事件時不只單一角度。

這就是《誌》報道的方式 —— 記錄場邊故事,有自己的角度,但也有讀者自由討論的空間。

LD4A3291

元朗恐襲事件兩周月靜坐當晚,我緊隨《誌》的一位年輕記者陳卓斯採訪。她追趕的,不是警察防線現時推進到哪裡,或是有多少個示威者被按地制服。她就像大隊後方拾遺的紀錄者:防暴警的防線前,突然來了一位大叔指罵記者們,批評他們只會拍攝警方而不拍攝示威者「暴行」,陳卓斯的鏡頭轉向了大叔。直到他兇神惡煞地衝著我們而來,她才趕緊拉著我走。

鏡頭又停留在一位只有十多歲的女生身上。她在YOHO商場的後樓梯窗口,對著地面的防暴警察大喊:「嗰條仔呀,用國家大事為重拒絕咗我,你知唔知我好傷心,我琴日喊咗好耐呀!」「其實你宜家搞到我無咗段拖,無咗段姻緣,你知唔知一段姻緣係天價㗎!」身旁圍觀的年輕人和記者聽罷,都笑得人仰馬翻。

24歲的陳卓斯是電影系畢業生,從來沒有想過會當上記者。「反送中」運動爆發後,她曾經應徵某網媒的記者職位,但是因為非新聞系的出身而不獲錄用。她在facebook得知《誌》剛剛誕生,便開始跟創辦人關震海透過電郵交流,後來更成為《誌》的記者。

LD4A3288
陳卓斯

「我們不會趕著出即時新聞。」陳卓斯現場拍到的影片,經剪接和配上字幕後,往往至少要隔一天才能在FACEBOOK 發表。所謂「慢工出細貨」,這種紀錄短片式的報道,得到了不少網民讚賞。

不過,也有昔日的同行私訊批評關震海是在「為暴徒說話」。他瞪大眼,拿著一份剛出版的刊物,反問︰「這些都是香港人,難道你不想知道這些香港人在想什麼嗎?」

LD4A3283
《誌》就7月1當日佔領立法會一事出版的刊物。

現年36歲的關震海,往日的採訪經歷,就像說不完的故事,但是對於傳媒行業的困境,他時時刻刻都在思考如何扭轉。他說︰「記者需要解放。」

《誌》現時有3名記者,租下了工廈一間100呎也不到的房間作為工作室。他希望每一位成員都發展成獨立記者,就像外國有不少記者都擁有個人社交網站帳戶,有數以萬計的追蹤者,有自己持續跟進的議題,有自己的獨到分析,也可以賣內容給其他平台發表——這在強調媒體牌頭而不著重記者個人的香港裡,是難以想像的。

網絡時代 新聞「被貶值」

揭露警察濫暴的鏡頭、「記你老母」、衝著高官尖銳的題問、對喬裝者窮追不捨的質問……從6月12日「反送中」運動拉開戰幔起,「記者」這個身份,由以往「抗爭中的沙石」,突如其來地獲得市民的尊重。有的受是次運動啟發的年輕人,紛紛表示「我要做記者」……

這令關震海憶起5年前,雨傘運動的氣氛也驅使不少年輕人立志當記者。可是大型群眾運動的熱情退卻後,他們逐漸看穿了傳媒行業的日常,及其真實面。「一年之後,他們已經說,不想當記者了。」關震海遇過一些新聞系的學生,還未畢業便已打消了入行的念頭,令他惋惜不已。

LD4A3255

網絡使傳媒生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新聞只有一條deadline,就是報紙或是6點鐘新聞的截稿時間,如今是即時新聞的世界,分分秒秒也是deadline。為了追趕速度,與同行競爭,新聞機構普遍會將整個採訪流程分拆成多個步驟,前線記者、攝影記者、採主、製圖,各自只需負責工序裡的其中一環。

「採主今日叫前線做呢單,聽日就叫你做第二單。」這樣的操作壓縮了前線記者深入了解採訪議題的空間和時間,報導難免變得片面、碎片化。關震海認為,香港需要有專線記者,能夠持續對感興趣的議題作跟進報導,才能提高新聞的質素。

過去在主流媒體工作的12個年頭,關震海見證記者薪金大跌。他形容現時記者的付出和薪金不成正比,可是媒體高層將問題歸咎於網絡時代,聲稱︰資訊唾手可得,記者所報導的內容「不值錢」。

「正正是網絡時代,記者在現場的觀察和分析才更重要!」日本NHK專題組訪問長者的經濟狀況,輯錄成《老後破產》一書;此外,《東京新聞》女記者望月衣塑子將調查報導的經歷以「非虛構小說」的手法呈現,這兩本書在日本出版後均火速大賣。

「內容不值錢嗎?內容很值錢!」關震海眼見主流傳媒仍停留在舊有的營運模式,高層賺不到錢的時候,卻以「內容貶值」為由去壓低前線記者的薪金,「這是一個集體的謊言。」

LD4A3321

關震海2019年2月離開傳媒機構後,便開始著力構思成立一個獨立媒體《誌》。他在「獨立宣言」中,細道自己對於現今媒體的觀察,以及前方的路︰「替自己找一個Business Mode,找自己想關心的議題和國度,就是我離開媒體以後的終身任務。」原本打算這個新媒體會走「文青路線」,比如寫寫街巷人物的小故事、體驗上海理髮師的民間技藝等等,可是他從來沒有想過,新媒體成立之時,便剛好遇上「反送中」乃至反威權運動的發酵與爆發。

香港人原以為社會將無了期地停留在後雨傘的幽谷中,誰也沒想到,傘運五周年也不到,香港便因政府硬推《逃犯條例》修訂,而迎來一股更大的示威浪潮,市民高速地政治化。作為一個記者,關震海本能地以報導來介入這個前所未見的歷史時刻。

以獨立記者身份到衝突現場,遇上警察質疑是「假記者」已不是新鮮事。然而,最讓關震海氣結的,不是自己的身份被質疑,而是香港警察的孤陋寡聞。「是否記者是視乎他報導什麼,而不是一張記者證囉!」他說,目睹現場遭警方留難的外藉獨立記者,分分鐘在他們所屬的國家是有名的記者,有的更定期在新聞節目中有半小時的個人匯報時間。警方需要查問的,是記者報導的是什麼、會在哪個媒體發布,而不是手上有沒有記者證,「為什麼香港的警察在媒體那方面這麼落後呢?」

無標題

記者流失 記憶斷裂

2014年的雨傘運動,關震海仍是《蘋果日報》的記者,負責駐守旺角佔領區。一般的新聞操作裡,只有衝突、名人發言、溫情小故事、奇異見聞,才會被視為值得報導的題材。可是關震海難忘當年在佔領區的一幅日常片段:由於一位「藍絲」大叔知道他的身份,因此時不時在他的耳邊大罵:「黃絲!」、「搞亂香港!」巨大的聲浪差點把他震聾。然而這些有趣的畫面,在「新聞」的框架下,是不知如何提起。

隨著他在《明周文化》的工作中,不時需埋首於報館資料室翻查香港的歷史、六七暴動、八九民運,漸漸發覺到新聞的碎片化、記者流失,導致人的記憶被淹沒在茫茫大海,歷史記錄變得斷裂。他開始懷疑,「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這句話放在香港的媒體框架下,是否成立。

說起八九民運,一般人只會記得香港人當年在八號風球下的百萬人遊行,關震海卻在報館資料室,翻看到一段鮮為人知的小插曲。

1989年5月4日,香港13間大專院校的學生同步響應北京學生紀念五四運動的遊行,由各自院校出發遊行至中環遮打花園集會。集會中,導演徐克和岑建勳帶領眾人唱《國際歌》。時任珠海學院新聞系系主任黃毓民其後上台發言,指《國際歌》是共產主義的歌曲,在爭取民主自由的場合唱是不相關,遭集會參與者喝倒采。(《明報周刊》第2638期 Book B︰「六四」三十年 中生代重組記憶碎片。2019年5月31日。)

觀照當下,香港網民號召各區聚集高唱《願榮光歸香港》,往往能夠短時間內得到數以百計的市民響應,絕非理所當然的事,更是難能可貴。「香港人能夠一起唱《願榮光》,個意義就是,香港人真正有一首屬於自己的歌曲,不是改編自其他地方的歌。」

關震海認為香港人欠缺了歷史感,「那些責罵今日示威的人,很可能八九年的時候撐過北京的學生,只是他們無法倒後退回歷史去想。」正正是這個緣故,《誌》以「記錄香港」為使命。

LD4A3189

他們將會發起眾籌,製作「反送中」紀錄片和成立一個香港歷史的資料平台,有系統地收錄不同的專題,供讀者自由共享。此外,關震海舉辦公民記者培訓班,鼓勵更多人親身到採訪現場,為歷史留下筆墨。

「觀塘那幢(檔案)大樓很快便找不到香港的歷史,因為香港無《檔案法》,歷史是靠每一個記者去守護。」關震海說。

LD4A3347

記者:黎彩燕
攝影:梁筱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