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四攝,就是攝受眾生的四種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大概就是帶領大眾了悟真理、離苦得樂的方法。
四攝其中一個核心精神,是善巧方便。所謂「善巧方便」,就是面對特定的對象或特殊的情境,能運用良善巧妙或權宜變通的方便之道,讓對方接受,或化解情勢。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聰明的方法吸引大眾,讓他們明白並接受善法。
借四攝的善巧精神來看今天的抗爭策略,我們可以得出哪些反思呢?筆者認為,由於市民的特質及需要各有不同,對抗爭也持不同的觀點。例如,來自中國的移民或中國內地人,普遍對民族情感十分重視,而8月3日,如果真的是抗爭者把海港城的國旗拆除然後拋進大海,這必然會觸動到移民者或內地人的愛國神經,未能喚起他們的同理心以支持抗爭。這做法顯然不符合善巧精神。(若有人惡意破壞又另作別論)
另一方面,善巧精神主張廣結良緣,跟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繼而讓更多人支持正法。抗爭也一樣。之前已有論者提及,由網民發起的不合作運動,阻礙列車開出的做法「縱或能引起社會關注,但影響的也只有日夜謀生的普通市民。」[註1] 顯然,不合作運動並非善巧的方法,原因有二:
第一,「元朗襲擊」已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警方及政府的問題已昭然若揭,無人不知道問題在哪,只是在主觀情感上是否承認罷了。抗爭的一邊已站在道德高地引領社會大眾走向正確的方向,是否還有需要再通過直接影響市民的方式來喚起注意?
第二,港鐵的不合作運動並不符合大部分香港人——特別是中產階級的價值思維。一定程度上,部分上班族或中間派認為不合作運動干擾日常生活及阻礙「搵食」,最重要是他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被迫接受這種抗爭方式。(罷工則不同,它比較間接,選擇性亦較高)因此,我們是不是有必要思考一下,它對抗爭有沒有起著積極的作用?
毫無疑問,多元的抗爭,除了吸引香港人關注,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註2] 西方世界會驚訝能有200萬香港人出來和平上街,也驚嘆抗爭的持久度,以及在方式上的創意及民間智慧。筆者認為,我們不宜使用暴力的方式吸引目光,而是要吸納各個群體的支持,令抗爭持續地發展下去,使香港終能邁向、落實「雙普選」。
未來抗爭的方向,可從以下三個方向來思考:
第一,香港暫時沒有辦法獨自完足起來;要持續抗爭下來,有沒有必要思考一下,我們是否有需要喚起中國內地年輕人對香港的同情心?(很多內地人都反對香港的抗爭,也不知道香港在恐懼甚麼) [註3] 喚起同情心的作用,是吸納他們的支持,從而讓中國政府恐懼香港的抗爭行動,之後有機會對香港的政策作調整。因此,不觸碰民族情感是關鍵。
第二,中產價值作為香港的主流意識型態,持續在抗爭運動中生起作用。決定暴力或激進衝擊之前,我們都得再三思考:究竟這些動作會否導致失去支持者。猶如大部分成長於「六七暴動」前後的香港人,親身經歷過那年代的暴力,繼而「恐暴力」、「恐衝突」;這兩種恐懼更從那一代人開始,成為香港人的集體恐懼。如果在這次抗爭中持續激進,會否觸發越來越多人的恐懼情感,而導致運動的支持者越來越少?
第三,宜把所有支持運動的香港人都當作主體來看待。老是生產「年輕人為某人而戰」、「年輕人上前擋子彈」的論述,其實可能有違其他階層及年齡層的需要,有意無意地把他們當成客體,引起反感或削弱支持度。
四攝法提到實踐應以眾生的需要為主。在抗爭的實踐,我們都宜參考以上精神,知己知彼,用彼法來攝引,用情感來召喚,用道理來說服。兄弟爬山,可各自修行,但如何令更多人齊上齊落,善巧就是關鍵,未來兩天的抗爭,我們既需要付出勇氣,同時也需要具備智謀,令一切都沿著一個正確的方向邁進,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