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改造香港大辯論

改造香港大辯論

連投胎界KOL劉鳴煒都噏得出,問題關鍵不在於所謂聆聽聲音,而在於如何回應和執行意見,無形中摑林鄭一巴,林鄭其實仲好意思走出來推銷佢來來去去三幅被既改善施政措施?

譬如說改組「青年發展委員會」,用來收集民意至算,其實該委員會去年先改組完,由原本的青年事務委員會升格而來,劉鳴煒讓位畀張建宗做主席,自己就做副主席。一個理應層次更高的委員會,表現比未升格時更差,老油條張建宗和離地的KOL當然難辭其咎,但同樣的套路,同樣由上而下的行政思維,就算換人,都是換湯不換藥,「只係搵一D識講岩聽說話既人入去圍爐取暖」,再改革幾多次,都唔會有實質改變,甚至越改越衰囉!

趙永佳教授在《青年問題真的那麼難懂嗎?》中指出,「社運青年的動機,可能並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追求社會公義。青年人看到的,不光是自己不如意,更是廣大同齡人的處境,反映出社會政治制度的不公平。」但他相信建制方面,一直迴避核心問題,似乎並不願意面對,對他們而言是不方便的真相。事實上,在中共全力支持下,建制派有足夠政治實力做昧於事實的駝鳥。六月抗爭前,無論是一地兩檢、明日大嶼、大(小)白象工程、應對基建醜聞及超支,抑或逃犯條例修訂,政府和建制派就是靠壓倒性的票數優勢在議會內橫行,完全不需要講道理,通過任何佢地想通過的議案或政策。

警察的暴力使示威者身體受傷,不受制約的議會無形暴力,則隨時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頓失依靠或保障,精神和心理承受不必要的打擊。但建制派議員就算表現拙劣——議政時睡覺或不見影,發言時九唔搭八,亂噏廿四,思緒和邏輯混亂——依然安坐釣魚船。總之夠票通過便可以,完全不用考慮有重大爭議的政策對市民福祉造成何種傷害,只要令中共和特權階級滿意,便完成任務。這種講誰個拳頭大的施政方式,本質上很不文明,很反智(看看建制派怎蠻不講理撐送中條例),而反智的意思,就是無權的大多數人被迫撼頭埋牆,無法制止,有權的少數權貴階級仲猛話好,當人傻仔。而社會上又總有一班真係傻的人,信政府信到十足。

反送中運動遍地開花,正因為過去一次又一次香港人受盡政府(惡策)迫害,終於到了臨界點,忍無可忍,一次過爆發出來。而且由量變到質變,由傘後無力感一下子升呢做超越個人安危和利益考慮的Be Water抗爭模式。一百萬人遊行無法剎停政府,要年輕人連命都豁出去抗爭,才令林鄭讓步,但她仍沒有實質回應民間社會的訴求,還把施政危機簡單歸咎為年輕人問題。年輕人不會收貨,雙方恐怕還會硬拚或拉鋸一段時間,有時候激烈些,有時候溫和些,規模時大時少。

香港社會之所以弄到這田地,沒有雙普選是一個重要原因。政府沒認受性,甚至越來越用人唯親,而非唯才,結果劣幣逐良幣,造成管治質素的惡性循環,苦主一天比一天多,這些苦主機緣巧合地連結起來,形成一股充滿不確定性的反政府力量。政府打算做的似乎是暫緩一下,先避其鋒,一方面重新部署網軍,進行反擊,收復失地,一方面等待對方犯下重大錯誤,再開動輿論機器全力反撲、抹黑,把對方從道德高地拉下來。但這些只是權術的運用,並非治本地、以人為本地推行改善市民生活、予年輕人希望的變革(不要再厚顏地叫年輕人往大灣區找機會,有能力和喜歡的自然會去,由政府來講,等於自己留不住人才搵來遮醜)。滲透、分化、統戰和鬥垮對手的伎倆,對溫和民主派奏效,但對無大台、去中心化的年輕抗爭者來說,成效是未知數。

如果政府不想承擔隨時會攪炒的政治風險,緩和緊張局勢的發展,便應該切實改變施政作風(更重要是管治哲學的與時並進),挽回(即使數量有限的)人心。個人作風方面,林鄭若真的洗心革面,轉玩親民,可以試下在連登或Facebook 開一個post:「我是政府,你問我答?」甚至帶一兩個管治團隊中的精英,上《五夜講場》做《哲學二打六》嘉賓,接受年輕主持面對面的理性挑戰。新作風,不是空口說,是要離開舒適區,有令人信服的具體行動。

另外,筆者曾建議過,可參考「土地大辯論」的全民參與和共議模式,尋求有廣泛認受性的香港發展藍圖,不再一面倒做大所謂經濟個餅,實質加深對中下層市民的剝削(譬如說,借發展做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集資中心為名,政府幾年前放寬限制,容許領展由物業租務管理變為地產發展商,陸續變賣資產,結果受損的又是失去條例保障的普通市民)。日前伍美琴教授撰文《香港需要原則為本的城市更新》,便提出要建設真正可持續發展、宜居的社區,讓人的身、心、靈得以健康發展的地方。「在規劃設計方面,要尊重在地知識(place-based knowledge),尤其是天然和人文景觀,好使往後發展可以配合地區的地理、氣候和環境及其歷史脈絡,好規劃設計出綠色和具生物多樣性的小區,滿足人天生愛親近大自然的特性(biophilia)。」伍教授著眼點雖放在城市規劃和空間政治之上,但她所提及的原則和思考方法,很適合作為「改造香港大辯論」的重要參考資料,甚至切入點。

說了那麼多,不代表筆者對林鄭政府抱有希望。只是單純批評並不足夠,任何運動最終也希望帶來良好的轉變,探求有具體內容、可行性的研究方案和路線圖,不可或缺。筆者姑且拋磚引玉一下,希望集各路英雄的智慧,發揮互動互補而精益求精的連登精神,令反送中抗爭摸索到一道有利各方、屬於這時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