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姐和兒子
(獨媒特約報導)參與六四晚會多年的黎小姐,今日帶同兒子出席晚會。她指自己大學時期開始參與晚會,回顧這三十年,她感嘆暴政至今依然存在,但亦因為如此,人民應堅持繼續爭取民主。
六四發生時,黎小姐正就讀小學。她從電視目擊事情發生,當時她覺得「好恐怖、(政權)好野蠻,好難想像有屠城發生」。到大學時期,她對六四有更深入了解,認為「知道真相嘅人有責任企出嚟」,於是參與六四晚會。適逢三十周年,她形容「件事從來未完過、打壓仍然存在」,正因為這樣,她堅持每年出席晚會,並將歷史記憶傳承給下一代。
黎小姐由兩年前開始,向八歲的兒子講述六四事件。她透過不同社交媒體的相集及影片,讓兒子對事件有基本認知。她最想兒子明白,曾經有很多年輕人因爭取民主而犧牲,更重要的是政權至今仍不願意承認過錯,「如果唔承認歷史,歷史只會返轉頭」。她表示,兒子現時對六四事件只是一知半解,但起碼知道「政權做錯事、用軍隊鎮壓人民」。
三十年過去,黎小姐認為「暴政依然存在」,但人民應繼續堅持爭取民主。她亦指6月9日會帶同兒子一起參與反《逃犯條例》修訂遊行。
陳先生攜同兒子(8歲)及女兒(4歲)在維園參觀。 陳先生30年前只是一位小學生,六四發生後,一直密切留意事件,參與燭光晚會超過10年。他表示,參與的初衷一直未變,就是要為六四死難者及其家屬平反。
在內地,公開評論事件及祭拜死難者家屬仍遭受四方八面的阻撓,所以他認為,身在香港的他有責任略盡綿力,由自身對兒女的教育開始,再慢慢向社區傳播民主理念。
「過咗30年仲係冇乜曙光,唔知要等多幾多個30年。」前景黯淡,但他堅信要在能力所及下為社會出一分力。
「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六四晚會接近開場,市民魚貫入場,場內音樂響起。在主台前,余太太手握民主燭光棒,在她旁邊的,是8歲的兒子。
30年前,余太太只是一名小五學生,但對六四事件歷歷在目。她形容,雖然當年年紀尚輕,但已懂得明辨是非,當年新聞播放的每一個畫面都表達了人民對自由民主的渴求,30年後,仍然「牽動人心」。
她透露,兒子的學校對六四事件隻字不提,老師只是問學生:「有多少人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在17人中,只有兩人舉手,而且老師在提問後並沒有再加解釋,情況令人擔憂。她形容,作爲一位媽媽,有責任把歷史的真相傳承給兒子,讓社會聲音傳揚開去。
記者:陳康麒、湯璧瑜、周頌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