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今年是八九六四30週年,在30年後的六四前夕,由60名記者共同撰寫的書籍《我是記者——六四印記》面世,當中記錄了前線記者當年北京採訪的實況;亦有年資較淺的記者對事件的感受,祈盼永遠保存真實的歷史,並寄語新一代記者要緊守崗位,傳承歷史使命。
在30年前的七月,即六四事件發生一個月後,64位曾採訪事件的香港記者聯同香港記者協會出版了《人民不會忘記》一書,記錄六四事件。無奈礙於時機不合,當年一些畫面未有被公開披露,例如人民英雄紀念碑遭解放軍射擊時所發出的火光,以及學生在廣場留守至最後一刻的情況。超過半年時間籌備的《我是記者—六四印記》不但細緻地記載六四實況,更聯絡在世界各端的「當時人」現身說法,結合了前線記者們的切身經歷,希望讓讀者反思30年後,六四賦予的歷史意義。
程翔80年代駐京 見證六四事件前因
《我是記者——六四印記》其中一位作者程翔,在六四期間曾任文匯報副總編輯,他由4月初至6月3日留守北京,至6月4日因要回港處理報章日常工作而未有繼續參與事件。但在1981至1988年間,他均駐守北京,他形容自己是「見證了整個80年代的發展如何導致這個『災難』(六四)的發生」。當時,他已懷疑類似「文化大革命」的事件會捲土重來,因爲「中共政權在改革開放後的本質根本沒有變,1988年底,基本上社會動亂的基礎已成」。結果,「小文革」爆發。他認為,兩件事的共通點是,領導人所造成的錯誤,缺乏一個體制去制衡,國家沒有自我糾正的機會。
前中國國務院發言人袁木曾表示「天安門事件沒有死過一個人」,程翔提醒市民不要被謠言左右,也不要用有限的視野評論事實的全部,強調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堅持真理。他指,雖然北京的民主運動失敗,但另一端的蘇聯瓦解,人民重獲自由,因此他希望市民相信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民主真理,千呼百應。
記者親眼見軍隊掃射市民 盼見聞輯書成引證
前星島晚報記者梁慧珉憶述當年親身感受流彈擦身而過,親眼目睹解放軍向市民掃射,眼前的學生更頸部中槍,岀現「好大個血洞」,但他仍緊握拳頭,睜大雙眼。梁慧珉慶幸自己當年「唔怕死」,錄下了軍隊掃射市民,子彈像煙花般爆發的聲音。她形容,每每憶起六四,幾百具市民屍體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梁慧珉對於有傳媒別有用心,企圖抹黑及扭曲歷史表示不能接受,遂期望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全部記錄於書中,成為引證。
六四後續報導 被中共嚴密監控
前任香港無綫電視和有線電視中國組首席記者、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稱,雖然當年只是一個中一學生,但之後都有跟進六四事件。他在六四事件20週年的暑假到北京採訪時,被負責港澳事務的副署長召見,並要求停播六四燭光晚會的片段,「領導見到覺得好刺眼」。該副署長又對他稱應呼籲港人向前看,更稱「無當年的鎮壓,便無今日的經濟發展」。他又分享在05年因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逝世,到北京及河南採訪時的經歷,指在整個採訪過程不斷受到監視,又被公安捉到賓館「招待」,幾經波折才被放行。
區家麟:傳承六四歷史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對於現今年輕一代對六四事件顯得冷淡與無知,甚至鮮有年輕面孔參與六四悼念活動,前無綫新聞時事節目監製區家麟就強調:「但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沒有這個經歷,如何教他們『不會忘記』?所以某程度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將歷史傳承」。
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講師林靜潔亦分享道,香港的年輕人有機會了解「六四」,但他們不做;內地的年輕不了解「六四」,因他們接觸不了這些資訊。她指,「我想像不了有一天,當所有經歷過六四的人全部死光,歷史會變成怎樣?」她認為,我們都不能確定35年、40年會否還有這樣的公開場合討論此事,我們都只是堅持自己認爲是正確的事。
前亞洲電視記者陳潤芝則勉勵記者,有能力就應該繼續報導真相。她指,可能有人認為傳媒使六四形同「做節」,「每年都搬出嚟講一次」,但六四燭光晚會與香港民主跟自己息息相關,中國沒有民主自由,香港人亦要憂心。同時,陳潤芝認為香港人不應因中共而放棄平反六四,指很多前線的記者為了中國人民而付岀及犧牲,社會大眾應該致以最高的敬意。
記者:何嘉茵、湯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