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糖尿聯會在今日舉行的「糖家攻略」關注糖尿人士會議2019開幕禮上指出,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有高1倍機會患上糖尿病。香港糖尿聯會呼籲糖尿病患者的家人要認識糖尿病,積極參與病人一起管理病情,既可幫助患者,也可減低自己患上糖尿病的機會。
直系親屬的定義是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在香港,每10人中便有1個糖尿病患者,大約有75萬人罹患糖尿病,當中超過9成是患上可預防的二型糖尿病糖尿病是導致嚴重疾病,如癌症、心臟病、中風等的主要因素。如香港人不關注糖尿病,患上這些嚴重疾病的人數將持續增加,構成巨大的醫療負擔。
家人支持對糖尿病病人的重要性
世界糖尿病聯會把2018及19年的主題定為「糖尿病與家庭」,原因是「家庭」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擔當著一個重要角色,特別是在協助糖尿病病人儘早辨別症狀及確診糖尿病情方面。這方面的重要性在小童及長者病人間尤其顯著。
此外,多項研究更證實,家人的支持在建立健康飲食習慣、改善心理健康及良好血糖控制均有正面的影響。家人的支持更可減低糖尿病所帶來的壓力,令血糖控制得更好。
香港糖尿聯會主席暨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胡裕初醫生呼籲糖尿病患者家屬同心協力,助病人管理病情之時說﹕「齊心便事成。一人患糖尿病,整個家庭都變成糖尿病高風險。如家人能陪伴患者一起抗病,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及多做運動,既可協助患者管理血糖水平,自己亦可預防糖尿病。」
為表揚照顧者的貢獻,由今年開始,香港糖尿聯會新增了一項「最強後盾」優秀糖尿病照顧者大獎。在開幕典禮上,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頒獎予「最強後盾」優秀糖尿病照顧者——梁偉佳先生。
梁先生的太太Betty是一名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時服用口服糖尿病及注射胰島素針。Betty體內有一種胰島素抗體 (insulin antibody),導致她經常在入睡後,血糖會失控地激降,令她昏迷不醒。在醫生的建議下,Betty安裝了一個24小時血糖監測器,每次都是梁先生負責替Betty更換。每晚Betty睡著後,梁先生會定時起床監測她的血糖水平。他亦為太太學習在血糖過低的情況下,注射針藥搶救。此外,梁先生亦在家中裝上閉路電視,以便他在公司工作時,觀察太太有否在日間小睡期間昏迷不醒。
由於梁先生要上班,未能時刻陪伴Betty ,所以梁先生從小就教導兒子照顧媽媽,例如替媽媽「篤手指」驗血糖值。曾有數次梁先生不在家,兒子發現媽媽在家中暈倒,他也懂得馬上報警,送媽媽去急症室搶救。
「消渴名人堂」勳章
此外,陳局長亦頒「消渴名人堂」勳章予兩位糖尿病病友,表揚他們積極管理自身糖尿病外,還積極幫助他人,關心社會。以下是兩位受勳人士的資料。
蔡照榮先生
蔡先生,現年74歲,患有二型糖尿病達30年。退休前從事工程,晚上經常要應酬,飲食非常豐富。所以笑說自己的糖尿病是「吃來的」。退休後,他全職做義工、亦讀了公開大學長者學院8年。他的控糖心得:勤運動、控制飲食、懂得換算。他笑說﹕「今餐食多了、下餐就節制一下。」退休前,他的下午茶常吃雞尾包、公司三文治及飲奶茶。現在的下午茶只吃半條蕃薯或一片麥包。除了戒口外,他積極運動,每朝8時至9時30分游泳、晚上飯後急步行跑步機一小時。
自2016年開始,蔡先生積極參與聖母醫院的義工服務,推廣糖尿病。他說他患病有30年仍不用打糖尿針無併發症全靠多運動、少食多餐。他希望做一個好的榜樣給其他患者跟隨。由於自己對糖尿病認識多了,所以察覺到太太的小便頻密了、口渴次數密了,便建議太太驗血糖水平,結果發現她也患上糖尿病。現在和太太(70歲)互常鼓勵、互常提點大家飲食。
此外,蔡先生有感香港人生活艱難,便利用自己一技之長,為長者或低收入家庭免費進行家居維修水電,並主動為他們張羅有需要的二手傢私及電器。此外,蔡先生亦有幫助獨居長者,處理他們的後事。從領屍,到守夜,到出殯,都只靠一個人張羅。他謙虛地表示:「我只是略盡棉力,服務有需要人士。義工服務也令我的生活豐富起來。」
段柏雲
段柏雲(雲叔),現年84歲,在64歲時確診患有二型糖尿病。自2007年起,他在伊利沙伯醫院「糖盼樂互協會」義務服務糖尿病病及家屬,推廣糖尿病。他說:「參與義務工作能接觸到其他糖尿病人,能以『同路人』的角色與他們傾談,分享『控糖』經驗,助人自助!」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表示︰「一直以來,政府鼓勵市民採取上游的預防措施,透過改變行為風險因素,奉行健康生活模式(即健康飲食及恆常體能活動),以及維持理想體重,來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在面對糖尿病的路上,除了合適的治療和護理,患者日常的自理,以及患者家人的支持和關懷,亦至為重要。今年『關注糖尿人士會議2019』的主題是『糖家攻略』,正是帶出家庭對預防糖尿病、及早發現,以及護理均有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