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口普查,元朗區有595,018人口。
元朗近六十萬人,有共同的生活經驗:迫西鐵、迫巴士、大馬路長期人迫人,天水圍無野買,鄉郊既元朗居民,就多一重環境問題,像是長期處身一個大地盤。
這六十萬人,不值得有一份報紙嗎?
居民需要的社區資訊,不應只是區議員及社區主任的工作匯報。主流媒體能報導的社區新聞,則多是從全港角度出發,獲較多篇幅的,可能都是「打燒搶殺」。
獨立媒體(香港)支持與地區團體元居民合作,即將出版第三期的《元居民》。回顧首兩期,最受關注的是元朗魚市場及本地魚的報導,這是曾食元朗魚,或是每日乘巴士、西鐵經過魚市場的元朗人,才會有更大的共鳴。從魚市場報導及訪問當區區議員、居民,讀者亦了解到該地的未有規劃,以及所謂的居民 vs 魚市場的矛盾並沒有想像中大。
元朗市雖然近年被內地旅客迫爆,但仍存有不少或被忽略的小店。居民或許每日都會經過喜利徑的「小印尼」,但對這裡的生態又了解多少?
《元居民》以元朗為本位,即便是報導全港均關注的議題,亦是以元朗角度出發。爭議多年的「橫洲黑幕」,終於來到拆村收地的一日,原來不公義就發生在大家身邊。洪水橋擬建的大型垃圾站暨回收中心,居民從媒體中或許只是看見即將興建的消息,但區議會同區議員的立場呢?他們的發言質素如何?《元居民》採訪區議會會議,正是補上這一片白——這應該是元朗人最應該知道的「新聞」。
面對社區變遷,居民或許感到無力,但其實眾多改建或重建,均需經過城規會審議,元朗戲院改建商廈便是其中之一。《元居民》報導元朗戲院改建,告訴居民原來大家是可以提出意見,戲院背後亦有眾多故事,並非申請改建的文件般——冷冰冰。
《元居民》團隊全由義工組成,派報亦是放工空餘時間進行,一期5000份,單是印刷成本便是6000多元。如果大家希望繼續有元朗人的報紙,請大家支持眾籌計劃。《元居民》計劃每年出版八期,一年下來便是近50,000元,一人五百,有100人支持,便可應付到印刷開支。
如欲加入團隊或幫忙派報,也可直接PM「元居民」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