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請教中大副校長霍泰輝

請教中大副校長霍泰輝

中大副校長兼醫學院前院長霍泰輝教授接受《政策。正察》專訪,就引入海外醫生的問題發表意見。他認為是人口老化令醫療人手趨緊張:「培訓專科醫生至少13年,增加醫學生當然要去做,但係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引入外來人手都可能有需要,係比較快嘅方法。」

在訪問中霍教授指,考試的合格率偏低,強調要和全世界搶人才,設考核海外醫生嘅執業試,對這些人才欠吸引力,亦未必是保證到醫生水平的最好方法。因為,要引進的是經驗好和技術好的醫生,但要她/他們考試,一次過考晒六年醫學院要學的東西,會令很多資深醫生卻步。他自問自己去考都會「肥佬」,因為他專科咗多年,他係兒科,但你要考與他專科無關嘅,可能他有困難。霍教授又說,中大有好多好有心的海外人才,原來喺香港都係「有限度註冊」,喺大學醫學院授課,直到退休。香港應想方法吸引呢啲優秀人才留喺香港落地生根。

筆者並非懷疑霍教授所言,但很奇怪他會把焦點放在那些資深教授之上。首先,教授並沒有拿出他口中的資深教授的具體數字,我們不妨參考一下立法會醫學界陳沛然議員的資料。他在《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的真正原因》中根據一些數字做分析,發現「聯網A和B同樣是很多病人哦,輪候時間竟然是最短,13和26個星期。為何?」

是因為人手不足?,他接著又查證到「竟然是醫生人手最多的聯網G,輪候時間最長!為何?」他相信「聯網A的醫生每星期每人看多些新症,輪候時間自然短,理由就是這樣簡單。問題根源實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專科也有類似情況。」

陳議員的結論是「(醫管局) 局方必須正視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的問題,而不是將問題簡單化推說人手不足便算了。這都是管理的問題,現行制度不是多勞多得,我建議轉交各專科統籌委員會 (COC) 認真處理,例如只需找出 outlier,太快太慢可能都有問題 。如果不找出病因,不對症下藥,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我們姑且不要太容易相信陳議員的分析,但作為中大副校長、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霍教授沒理由沒看過業界代表的分析,看過分析又置之不理,便在網上向公眾發放有待商榷的觀點。究竟香港的醫療問題源於人手不足,抑或現有規劃和資源調配嚴重失當所致?一個學者在未處理好這個關鍵問題前,便開一條藥方出來,而其藥方還備受質疑,引起社會憂慮免試引入大陸欠水平的醫生(註一),擔心醫療爆煲問題未改,服務品質已不降,危害港人福祉。一個學者如此不嚴謹地去回應社會重大問題,該怎形容這表現,交由讀者自行定奪。

不少人都知道,《政策。正察》是團結香港基金轄下專頁。該基金一向自稱獨立的智庫組織,但由創辦人兼主席董建華,到理事會成員,以至其他金主,都是特區政府的「自己友」。其推銷明日大嶼的手法完全一面倒,稍有見識的人,都看得出基金做的所謂研究是甚麼貨色。今次訪問,同樣暴露它呼之欲出的既定立場,霍教授不知有心或無意,但在客觀效果上,就等於拿自己的學者光環替該組識的所謂研究報告鍍金。

註一:陳沛然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醫生執業資格試》指,每年超過一半的考生是來自中國內地,2012至2016年5年來8次考試,共有845中國內地考生人次,佔60% [圖表二],其人數多而合格率只有英美加德澳的一半至三成,所以整體合格率被拉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