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去年十一月,我以公民記者身份採訪台灣的九合一選舉,當時發現台灣的社會生態與我想像中不同,而且差異甚大。選舉期間,感受到市民的投票取態基於感性情緒多於理性分析,韓國瑜離奇被傳媒神化。選舉結果顯示藍營大勝,公投結果亦讓支持同志婚姻及反核人士失望。為什麼會這樣?
我以為台灣有民主制度,政黨輪替,多場社會運動,他們的民主意識應該很成熟,即使社會問題出現,亦可以透過制度改善。慢慢地接觸更多台灣人,我感受不到他們對社會有期盼。未踏進社會的年輕人充滿無力感,踏進社會的中年人對社會充滿抱怨。但,他們已經擁有香港人渴望的一人一票選總統,言論自由度,更比今天的香港大很多,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假如一個社會要和而不同,各階層能抱有希望愉快地生活,除了制度,還需要什麼?
細細了解下,台灣近代經歷不同政權統治,七十多年前的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的國民政府,再接下來是與富台獨意識的綠營歷經數次政黨輪替。這些都發生於這數十年內,經歷過不同政權執政的人民仍然活著。所以,經歷過日本人統治、不同時期的白色恐怖、禁止台語的年代、戒嚴解嚴時期、國民政府教育、台獨意識較強的教育的人,全都活在同一社會,他們對國家的想像,對社會的看法,甚至兩岸的看法,都各有看法。
我曾與一個獨立書店老闆討論港台的社會未來。
他:「現在是網絡年代,事情都跳脫地發生,難以用從前的思維推測未來發展。」
我:「但還是要認知過去的歷史,因為很多事都不是無中生有的。」
他笑說:「現在歷史書上的歷史可能是無中生有的。」
我理解他的意思,但同時認為社會上發生的每件事情或每個人的想法,背後都有其社會脈絡,所以認識歷史有助了解社會現況,之後才有可能關心、行動和改變。
踏入2019年,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繼一國兩制統一論,再來香港修訂《逃犯條例》,每件事都令人感受到中方的強勢,那台灣人又覺得如何呢?我期望與不同台灣人進行訪談,討論他們對兩岸關係的想法,藉此了解台灣的社會生態,以及嘗試回答以上的疑問。更希望了解台灣人對自己社會的願景,從而回答自己一直以來的疑問「你反對社會上很多事情,那你想社會變成怎樣?」。
記者:彭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