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亞公角漁民新村.下】家門外成貨倉、農圃 村民盼規劃自主 力爭建村公所凝聚社區

【亞公角漁民新村.下】家門外成貨倉、農圃  村民盼規劃自主  力爭建村公所凝聚社區

亞公角漁民新村的士多牆上,掛滿三十多年來村民的笑臉

本年開始的「社區新聞計劃」,工作坊已於今年十月圓滿結束,參加者以社區報人身分走入社區,報導各區大小事,書寫社區願景!以下為馬鞍山社區報與獨媒編輯室合作報導。

當年因沙田填海發展而上岸的漁民所組成的亞公角漁民新村,如今自成一角,大部份事務均會先找鄉事委員會代為向區議會或政府部門反映;他們二十年來沒有放棄的訴求,便是覓地設立「村公所」。外表強勢的村民,多年來爭取不果仍姿態柔弱,連平時提出不滿時也小心冀冀,「驚搞到關係唔好」:「我哋怕得罪咗政府官員,佢哋第時會唔幫我哋」。

然而,村中土地屢屢由不同團體租借成貨倉、農圃,用途與新村社區完全無關,使得村代表蘇羅、漁民代表蘇馬來愈來愈關注對社區規劃的自主;更重要的,是眼見下一代村民多不參與村務,也沒有表達意見的途徑,設立「村公所」凝聚社區的意義,今天顯得更為重要。

更多:
【亞公角漁民新村.上】讓路沙田填海 難忘捕魚之樂 賽龍舟續乘風破浪

IMG_6261
村代表蘇羅(左)、漁民代表蘇馬來(右)

IMG_6276
村民假日會擠於各家門前聊天,惟始終沒有可以籌辦全村活動或開大型會議的地點

隨他們參觀時發現,村內沒有一處類似「村公所」的地方予大批村民聚腳或討論村內事務,我們也只是在村內小士多門前做訪問,不足十個人坐下來,已霸佔到旁邊民居的門口。原來當初政府安置漁民時並非撥出一塊土地建村,而是根據村民戶籍數目,給他們劃出建屋的用地,故一直沒有屬於全村村民的公用空間,「間屋門口兩呎外就係政府地喇」。

當年漁民最渴求避風塘沒有了,捕魚傳統難以延續;社區會堂、村公所、寺廟等為圍村社區注入凝聚力的設施,在亞公角村這個沙田區目前僅有的漁民村裡,都沒有蹤影——就連村內居民基於海豐人籍貫而供奉的大王爺廟,該「廟」也不過是個有瓦片作頂的大型供奉台。村代表蘇羅慨嘆,不論是共同討論村務、大時大節擺宴席,村民都需要一個地方共聚,「無理由每次都成村人係人哋屋企嘈到三更半夜」。他苦笑說,連官員到來,都沒有招待他們的地方。

是沒有現成的空置設施或用地嗎?並不是的,村民分別申請過自1986年廢置的村校舊址,以及大王爺廟外空地作村公所,但多年來都被政府駁回;政府表示,若他們想租用村校舊址,他們需自費過百萬清理政府建村校時所用的石棉瓦屋頂,才有望批准。

然而,這個現時空置多年的校舍,卻曾被「香港攀山總會」借作貨倉近10年,叫村民大感無奈。周圍的空地也曾借予渠務署擺放貨櫃,區議會更於2016年起將部分用地批予「沙田婦女會」闢為「綠庭園環保農莊」。村民當年大力反對,擔心大量外來者進出會影響村內治安,更怕農莊的化糞肥料傳出臭味、影響衛生。

【更新】
婦女會當時有諮詢村民意見,雙方在鄉事會協商下舉行5、6次會議,村代表在鄉事會主席陪伴下表達憂慮,婦女會代表亦口頭承諾,表示他們擔心的問題不會發生。雖然婦女會有誠意跟進他們的意見,希望將影響減到最低,但空地闢作農莊的決定似乎不會改變,村民們便放棄爭取:「佢哋都做咗諮詢,反正我地都阻止唔到佢哋起。」更大的原因,是他們「驚搞到關係唔好」:「我哋怕得罪咗政府官員,佢哋第時會唔幫我哋。」

IMG_6295
村內大王爺廟旁的空地自2016年起,租予「沙田婦女會」作「綠庭園環保農莊」,闢成多個未見農作物的農圃。

【更新】
婦女會方面回應,農莊建設工程尚未完成,故暫未見農作物,會在2018年12月開始種植。

土地被多番被「外借」予與這個社區無關的團體,明明居住在旁的村民,意識到自己對社區規劃幾乎完全「無say」。不想每次假手鄉委會、區議員代為爭取,他們希望往後能以「沙田亞公角漁民福利會」——這個過往只用作申辦龍舟比賽的註冊社團,親身與區議會交涉,卻仍不盡理想:「我哋冇會址,冇銀行戶口,又冇負責人,政府咪信外面啲人唔信我哋。」

對他們而言,設立村公所不僅有實際需要,更能確立他們爭取社區資源及權益的身份。蘇馬來形容,當年反對「沙田婦女會」租用營辦農莊,地政署回應指婦女會是正式的非牟利組織。「佢哋叫非牟利就借得,我哋就唔得,唔係呀嘛!」村民因此打算今年內正式籌組委員會,更要爭取設立正式會址,總之一切都要正正式式,希望村民往後的訴求更有「正式」的力量。

IMG_6292
廢置近十年的村校舊址

「真係需要地方畀全村人聚埋一齊,為村做事。」蘇羅又嘆一口氣:「唔係嘅話,條村就會散㗎喇。」雖然村代表也有身位向區議會提交書面申請,但爭取設立村公所以至註冊社團,其意義正正在於凝聚村民,為村發聲的權力和義務不再只落在村長或村代表身上。

他們表示,村民一直很少有機會一起就村內事務討論,尤其是年輕一輩更加不會發表意見。蘇馬來指出,現時年輕一輩仍活躍於龍舟活動,在各項比賽中成績彪炳、顯得團結一心;但當說到村中事務,年輕人卻提不起幹勁,即使有自己的見解,也鮮有向長輩表達。村內各代表開始擔心,下一代未必會像他們一樣,站出來為村民謀福祉。

「以前無覺得村公所咁重要。」蘇馬來認為,主要原因是欠缺參與村務或表達意見的途徑,加上對村歷史不大認識,也是令較少年輕面孔承擔村務的主因。他們希望在籌備成立村公所或合作社的過程中,新一代的村民可以更深入認識自己居住的村莊,增加歸屬感,使亞公角漁民新村的凝聚力,得以從海浪到土地、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

記者:吳鈞然、麥曼筠、潘煒聰、吳欣澤
獨媒記者:梁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