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就承傳記憶,我們一起討論過甚麼?

就承傳記憶,我們一起討論過甚麼?

六四前後,我們不難從媒體知道「六四需要承傳」但是訊息的背後,我們了解在承傳什麼,為甚麼承傳以及如何承傳嗎?

「承」與「傳」的想像

承傳不只是一個由上一代過渡至下一代的過程,而是要思考「承」的人要承接「傳」的什麼,而「傳」又要傳遞什麼予「承」,而雙方都需要對彼此有信心。

討論會中,參與者由年輕到年長都有,有老一輩的參加者解釋,他們除了想透過燭光晚會悼念六四,更希望令史實得以薪火相傳。有人形容:「一場波有前鋒,有後衛,我地呢一代係後衛,雖然做唔到啲咩,但最少可以令大家仍然坐喺度」 ,在被人認為是行禮如儀的背後,帶出的是堅持以及延續歷史價值的精神。而在年輕一輩的參與者當中,有中學生亦在討論會提及到身分劃分。她認為,不能以一些標籤如「xx後」「xx代」便判斷他們對六四的理解。若加入對下一代預設的想法,只會完全覆蓋個人的意義。

事實上,不但年輕一輩,甚至上一輩的討論者都共鳴於支聯會和其他政治團體在承傳工作上的不足,口號式的爭取和不變的綱領令論述始終未夠「貼地」,因而會產生對六四那種虛無感。而「承」者被人認為看似不再懷緬六四的背後,往往與他們找不到延續的方向有關。有參與討論者表示,六四當年的見證者有情緒上的感情聯繫,而沒有經歷過的人,原因可以很不一樣。而我們都要明白記憶的不同,不是對事件有直接的情感衝擊才能夠討論和詮釋回憶。

「承」與「傳」的實踐

更新記憶 延伸歷史

如何尋找承傳的脈絡?有討論者認為,不妨由過去看未來,從歷史尋找啟發和可能性,令下一代透過參照歷史的痕跡,再思考走下去的道路。

參與者指—「歷史來自史實,記憶來自創造 來自感受和情緒」。記憶不是接受或拒絕與否, 而需要共同思考如何令承傳不再只是屬於少部分人的意義。有參與者建議,應該在記憶中尋找聯繫然後更新,令其在變化的社會當中其成為每一代的價值。

而事件不能只是一件事件 , 除了單靠歷史事件的梳理,還需了解事件的背景如政治經濟背景,前因後果,過去與現在的關係,思考事件如何影響當下,令人們明白其意義不只是停留在那時那刻的發生。

在自身位置付出和堅持

在場參與者又提及,承傳其實可以以自身和日常生活作為切入點,以最貼切和直接的參與將我們和「承傳」拉近。縱然在承傳的面前,個人力量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但他強調:「唔好吝嗇我地嘅精力」以及「唔好低估每次行動所累積嘅嘢」。

談及堅持的路,有人分享昔日在街頭抗爭議會抗爭的經歷,形容每次的結果看似令人感到失落,但「其實係咪冇嘢做到呢?」他表示:「香港仍然有不同團體依然做緊野」,並不是那些以傳統理念延續六四論述的組織,而是那些不斷尋找記憶聯繫和新方向的組織,建議人們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一名剛考完文憑試考生補充,舉辦或是參與討論會已經能夠使「傳」者和「承」者在不同討論位上的論述能夠減少誤解,共建共感和互相信賴。

有參與者提醒,我們不能「等運到」,只等待任何一方或者任何人的行動或付出。成果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民主化 ,不能「妄想一代的成功」, 勉勵人們需要不斷地努力,在時間中等待時機。時機是一刻,然而時間是一段漫長的過程,背後往往需要我們一直為其作準備。

代與代之間的距離,也許只差一個連接。

縱然體會和經驗將我們由記憶分開,但在歷史的記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整群承接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人。

最後,在此特別鳴謝當日共同參與承傳的你們。